首页 - 生活 > 舒张压和收缩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哪个更重要?有何依据)

舒张压和收缩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哪个更重要?有何依据)

发布于:2024-07-31 08:34:16 来源:互联网

只要测量过血压的朋友都知道,血压测量完后有两个值,一个高值,一个低值,通常高值我们将其称作收缩压,低值我们称作舒张压。

简单解释一下收缩压和舒张压。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心脏在不停跳动,在这个跳动的过程中,心脏完成的人体血液循环和为身体供血的整个过程,而我们测定的血压水平,是指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对于动脉血管壁形成的压力值,为什么会一个高值一个低值呢?高值是指心脏收缩时,心脏中的血液回流身体,此时动脉血管中的血液量最多,动脉血管壁承受的压力也就最大,因此,被称作收缩压;而当心脏舒张时,血管中的血液一部分回流心脏,血管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压力为身体的各个器官供血,此时血管壁承受的最小压力,我们称之为舒张压。

有很多朋友问,收缩压和舒张压,哪个更重要?这样的问题,应该主要是高血压患者控制过程中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问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的不同特点和情况,分别来简单探讨一下舒张压和收缩压的问题。

中青年人高血压,舒张压控制是重点

很多中青年朋友,出现高血压的问题,往往都是先从单纯低压高开始的,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是有一定的生理学基础在的。

研究发现,在高血压的初期发生阶段,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心率的增加,心输出量的增加,以及血液回流心脏的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动脉血管的弹性往往还不错,因此,在心输出量增加的情况下,心脏舒张时,血液回流心脏不充分,就会导致血压呈现出低压升高而高压不高的特征。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加快的问题呢?这种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种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比如吸烟,长期大量饮酒,肥胖不控制体重,就走不运动,高盐饮食等的影响,比如长期紧张焦虑情况下,影响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的心率加快问题等等,都是导致中青年人出现舒张压升高的重要风险因素。

面对这种情况,当然控制已经升高的舒张压,就是高血压控制的重点了,通常说来,如果能够限盐减肥,戒烟限酒,保持平和心态,不熬夜等生活方式调理,把低压适时的控制下来,并长期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舒张压能够平稳的控制在80以下的水平,就是很好的高血压调理,如果生活方式调理无法控制血压达标,也可以考虑服用沙坦或普利类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类药物,或具有调节心率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来调节控制高血压的问题。

老年人高血压,更要重视收缩压升高的问题

如果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发展,心输出量加大,心率快的问题,反而会逐渐的有所恢复,但这样的恢复,并不是高血压被控制住的恢复,而是高血压的病理基础逐渐发生了变化,当发展成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或单纯收缩压高的高血压问题时,高血压的生理基础就不再是心率和心输出量的变化了,而往往是血管壁的硬化狭窄,血管阻力等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高血压问题。

对于这样的问题,控制好收缩压的升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际上如果从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来说,收缩压的升高对于动脉健康的影响,是要大于舒张压的,因此,对于收缩压也升高的中老年高血压朋友,就更要做好收缩压的控制了。

这样的一种高血压情况,通过单纯的生活调理干预,想要把血压控制下来,往往是很难的,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水平,通常说来,前面提到的沙坦/普利类药物,地平类的降压药,利尿剂等,都是常见的可以使用的降压药物,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通常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到130mmhg以下,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结合身体耐受情况,将收缩压控制到140mmhg以下也是可以的。通常收缩压控制下来了,舒张压也会跟着降下来,高血压对于身体的健康危害就会大大减少。

高龄老年人高血压控制,收缩压,舒张压都应该重视

对于年龄超过80岁的高龄老年人的高血压问题,就更要注意控制血压的科学合理了。高龄老年人身体相对衰弱,身体对于血压的调节能力也往往较弱,除了要注意高血压带来的健康风险以外,也还要注意低血压带来的健康危害。因此,通常说来,对于高龄老年人的高血压,通常舒张压想高也高不上去了,收缩压的控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特别是低血压风险较高的老年人,一般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以下就是可以的,千万不要为了严格的控制收缩压,而把舒张压降得过低,这样一方面会引起低血压风险,另一方面,舒张压过低,还会影响身体多个脏器的血液供应,同样也会对健康形成不良影响,得不偿失。

因此,对于高龄老年人的高血压控制,应该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制定控压目标和控压方案,不但要控制好较高的收缩压(尽量不要高于150),也要控制好可能会被降的过低的舒张压(尽量不要低于60),保持好血压的平衡,使身体健康获得最大获益,才是最好的血压控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