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求问辛弃疾《太常引•赋十四弦》说了个啥)

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求问辛弃疾《太常引•赋十四弦》说了个啥)

发布于:2024-05-07 14:52:12 来源:互联网

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虽然不是很出名,但是却和他较有名的几首词比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归根结底说的还是他对南宋当政者的失望和自身壮志难酬的失落。

这首《太常引》,“揾”一把寥落的“英雄泪”,正如“栏杆拍遍”、“红巾翠袖”里所揾的一毛一样。

下面咱就结合作者本人和这首词,以及他另外的两首词来试着分析一下为啥这么说。

辛弃疾这个人

虽然有“济南二安”之称,辛弃疾(1140-1207)却比他的老乡李清照(1084-1155)小了56岁,北宋的日子他是一天也没过上。

他出生的时候,靖康之变已经过去了13年。

他的老家“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已经在金人的占领区,属于“敌占区”。所以,当他和王世隆抓了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以后,朝廷上仍然有些不怀好意的人暗地称他为“金人”。

宝宝心里苦!

虽然他一心一意想要收复山河,恢复中原,无奈当政者屈辱苟安,还对他揣着些许含含糊糊的不信任,辛弃疾满腔忠君爱国的热情遭受着无情现实的冷水浇头。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同,辛弃疾在南宋朝廷的仕途屡屡失意,起起落落,最终不得不退隐山林。

心里苦,总要倒倒苦水的。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中选了辛弃疾的两首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作者慷慨激昂的语言背后折射出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沉痛悲愤之情。

而对于那份情感的理解,对于我们赏析他的《太常引•赋十四弦》刚好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太常引·赋十四弦》(即《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这首词

仙机似欲织纤罗。仿佛度金梭。无奈玉纤何。却弹作、清商恨多。

珠帘影里,如花半面,绝胜隔帘歌。世路苦风波。且痛饮、公无渡河。

要想解读辛弃疾的这首49字的正体《太常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词中提到的这几个关键词:“仙机”、“清商”、“半面”和“公无渡河”。

一.关键词:

1.仙机

这里的“仙机”指的是弹奏的乐器。

虽然山河破碎,身世浮萍,统治阶层还是要及时行乐。正如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说的那样“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歌女弹奏着美妙的乐器(14弦,有人说是箜篌),双手挥动如同织布的金梭。

2.清商

中国的传统五音为宫、商、角、徵、羽。旋律以商调为主音的乐声,其声悲凉哀怨。

辛弃疾的笔下,虽然弹奏者玉手纤纤,动作优美,在他听来曲子却充满忧伤的离恨。然而,谁能说得清这是不是作者心里的主观感情设定呢?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心中一旦有了悲情,曲中也自然“著”了悲情的色彩。

3.半面

人有半面,国家也有。此时的南宋又何尝不是半面的国家呢?

4.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有个动人的典故。

最初听说这个典故,是从语文课本上的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莫名其妙得被感动!

“公无渡河”出自乐府《琴操》。它描述了一个一狂夫不顾河水汹涌,披发提壶只身过河,他的妻子在后边焦灼呼喊着却不能阻止他,狂夫终于被卷入洪流。他的妻子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公无渡河”表现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力量。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气势磅礴,渲泄出浓郁的悲壮色彩。这种悲壮的色彩,也正是让我们读后产生莫名感动的策动力。

二.关键词串出的《太常引·赋十四弦》

当我们把“仙机”、“清商”、“半面”和“公无渡河”这几个关键词串起来之后,就不难领悟作者这首词的情感意图。

辛弃疾不能和那些醉生梦死的同僚同流合污,也把“杭州当汴州”。

他是务实派,他很想为自己的理想尽力;他又是个清醒者,知道自己努力终究要成为另外一场“公无渡河”。

“且痛饮、公无渡河”,是一杯忧愁、郁闷的苦酒,是一局无可奈何的不可为而为!

结论

辛弃疾这首《太常引》,和他那些壮怀激烈的豪放词稍有不同。此时的他,大概已经完全明白“了却君王天下事”实现起来的不可能了,“仓皇北顾”的当然也不会只有历史上的宋文帝一个。虽然依旧是“有心报国无力回天”,英雄泪还是那么滚烫,这一次“红巾翠袖”似乎也已揾不掉,只让它直流进心里吧!

——他太难了!

关于这首《太常引》,我的理解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你又怎么看呢?

谢谢阅读!

——EN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