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伯夷叔齐的故事(为什么大周明明大势已去,伯夷叔齐却耻食周地之

伯夷叔齐的故事(为什么大周明明大势已去,伯夷叔齐却耻食周地之

发布于:2024-04-04 10:22:00 来源:互联网

首先纠正一下,武王伐纣,是周朝即将取代商朝,不是周朝,而是商朝大势已去。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位王子。孤竹君年老,想要让老三叔齐继承王位,死了之后,叔齐又想把王位让给大哥伯夷,伯夷觉得这是不遵父命,就逃了;叔齐觉得有大哥在我不能称王,也扔下国家逃了。没想到出逃的路上,两个人又碰到了一起,哥俩一商量,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有德,能善养老人,决定去那里安度晚年。

到了西岐边境,听说姬昌已经死了,武王正兴兵伐商,两个人决定阻拦,就在孟津这个地方,拦住周武王,跟他说: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武王手下看他俩不顺眼,想要动武,被姜太公制止了,姜太公说这俩是义人。哥俩一看没拦成,就互相扶着走了。

等到武王打败了纣王,建立了周朝,成了天下的君主,伯夷叔齐不想承认周武王为君主,以食周粟为耻,就跑到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快要饿死的时候,作歌唱道: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后来就饿死在首阳山了。

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里派了一个农夫去调侃这哥俩,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在这首阳山采薇,采的难道不是周朝的薇菜吗?”这哥俩一想也对,于是连薇菜都不吃了,所以饿死了。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是认为周武王攻打商纣王,取而代之,是以暴易暴,是错误的。那这哥俩认为什么是正确的呢?是像尧一样,认为舜比自己有德,就把王位禅让给舜;舜认为禹比自己更能干,就把王位禅让给禹,从伯夷叔齐所做歌中,就可以听出来,他们欣赏的是古时候的禅让制。

禹继位后,定国号为夏,其实他也先后指定了皋陶、伯益作候补继承人,但没有正式举行过禅让仪式。而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从此,王位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以后历代相沿。

我们知道,夏朝从禹开始,共有17个皇帝,都是世袭制,到了最后一个皇帝夏桀,穷奢极欲,暴虐嗜杀,老百姓忍不了了,在商汤的带领下,把夏桀给灭了,从此开始了商朝的时代。商朝始于商汤,终于商纣,一共30个皇帝,也都是世袭制,到了商纣王,也是残暴好色,穷奢极欲,搞得民不聊生,所以才有武王伐纣。

伯夷叔齐这哥俩,生在商纣王的年代,口口声声追慕上古时候的禅让,却又以商朝的世袭之王纣王为正统,认为武王伐纣不对,连周朝都不肯承认,宁肯饿死而不食周粟,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但迂腐,简直是自相矛盾。

哪朝哪代都有这样的遗老遗少,抱残守缺,顽固不化。我个人觉得这种行为,除了愚蠢,没有更好的注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