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弟子规全文诵读(如何看待《弟子规》热)

弟子规全文诵读(如何看待《弟子规》热)

发布于:2024-04-02 21:10:13 来源:互联网

关于“《弟子规》热”,有些槽不吐不快

近些年《弟子规》大火。翻看新闻,每隔几天就会出现一些新的学习《弟子规》的新闻。“弟子规朗诵会”、 “弟子规书写大赛”……碰巧前些天和朋友聊天,聊到小时候背《弟子规》的经历:

她六岁的时候,爸爸听说背“圣贤书”的孩子会比一般孩子聪明、懂事。于是要求她每天背诵《弟子规》直到滚瓜烂熟。《弟子规》作为一本儿童启蒙读物,文字通俗易懂。但这些通俗易懂的命令式文字,如“长者立,幼勿坐”之类,却让她陷入了纠结:

既然《弟子规》是“圣人训”,那自己就一定要按照文章里的要求做,只有按照那些要求做了,自己才是好孩子。她说,当时只要家里有长辈,自己就会战战兢兢,无时无刻不盯着长辈的动作,等待着“站”或“坐”的“信号”。长辈不让坐,自己不敢坐。只要长辈站起来,自己就像装了弹簧一样蹦起来。

“当时觉着很压抑。想照做,但身体是拒绝的。但不照做,我就不是好孩子。我纠结的都拧巴了。”有过这种想法的孩子,不是个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其中一些道理是这样说的:

长辈站着,你就不能坐着;长辈坐下,让你坐了你再坐;

师长批评你,无论说的对错你都要恭顺的听着;

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不然你就有失子女的本分;

你要好好学习啊好好学习,早上得早起晚上得晚睡;

别人送你东西你得少要,你送别人东西要越多越好;

……

Excuse me?

客观来讲,《弟子规》产生于封建时代,则不可避免的有尊卑秩序的思想。很多段落虽呼吁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却也脱不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意味。在这种意味的熏陶下,即便孩子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如海水,但这份爱对孩子来说不是喜悦和温暖,更多的是规则与负担。

也许你会看到你的孩子在背了《弟子规》之后变得乖巧懂事,但是你不一定看得到他们内心的纠结与不安。

这并不是说《弟子规》毫无可取之处。其中关于爱家人、自尊自爱、勤勉、诚信、仁爱等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如“身有伤,贻亲忧”告诉孩子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告诉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记下来向人请教;“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告诉孩子,不能擅自使用他人的物品。“凡出言,信为先”则是明确的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类似这样的内容,我们可以直接教给孩子,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生活中要具备的品德素质。

(图片源自网络)

而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的理念的内容,家长和老师就要进行取舍,着意的用贴合当代思想的角度进行解读。

举3个栗子

1、“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古代的时候是这样,现在我们不需要你这样做。但是我们仍然要尊重长辈,经常换位思考,当我们不累,而长辈很累的时候,我们应该让他们先坐下休息。

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在不同意家长或老师的说法,或者被冤枉时,我们不需要像文章里说的那样“顺承”,但是我们不能急躁。我们可以等对方说完,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意见不合的时候,不论爸爸妈妈、老师,还是你,我们都应该尊重对方,一起平静的讨论该怎样做。

3、“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向孩子解释,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充分的思考,因为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

亦或者,我们可以等孩子大一点,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之后,再让他看类似《弟子规》的文章。

古代经典启蒙作品有很多:

我们有唐诗宋词让孩子感受壮丽河山、人间百态;

我们有《大学》让孩子明明德;

我们有《笠翁对韵》让孩子感受音韵之美;

……

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在没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标准的时候,读《弟子规》?

古代作品中有些内容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性阅读、重新解读,让这些作品“古为今用”。高中政治课就讲过,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我并不想批判《弟子规》,我只希望,人们追捧“国学”的时候,勤于思考,不迷信传统——加强甄别,在合适的时候读合适的文章,对于不符合当代社会道德的内容进行重新解读,唯有此道才能让传统文化生命力长存,唯有此道才能让孩子从传统文化中受益。

弟子规产生的历史背景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认同。《弟子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统治者需要顺民、奴役,所以《弟子规》一诞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