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创建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呼和浩特市文明校园管理办法)

创建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呼和浩特市文明校园管理办法)

发布于:2024-01-02 10:22:01 来源:互联网

文明校园创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力抓手,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途径。呼和浩特文明校园创建自2016年启动,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工作统筹推进。市文明委制定印发了《呼和浩特市文明校园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市教育局印发了《呼和浩特市文明校园管理办法》,各地区把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纳入党政班子目标考核和各级各类学校目标考核,市教育局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抓实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师德师风、巩固活动阵地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美化整体校园环境等方面全面部署了文明校园创建任务,在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实践、校园环境治理、校园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动态管理和严格监管。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参与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积极发挥创建主体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管理,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站、网站、校讯通等载体宣传创建思路及学校特色,引导学生与自我管理结合起来,打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文明校园测评细则》完善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使文明校园创建过程真正成为教育人、提升人、塑造人的生动过程。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并命名113所德育特色示范学校,创建并命名229所市文明校园、27所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校园、1所全国文明校园。

广泛开展各类思想道德主题实践活动。近年来,我市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中,精心组织开展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青城石榴籽”“新时代好少年选树”“爱在青城 让心向阳”“小手拉大手、七色光志愿服务”等系列主题活动,形成了品牌效应。通过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努力构建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逐步培育了首府未成年人知荣辱、讲奉献、促进步的良好风尚。

市文明办、教育局、文旅广局、团市委、妇联、文联、关工委等部门加强配合,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诵读中华经典活动、“小手拉大手·七色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劳动美”社会实践、“爱在青城·让心向阳”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结合呼和浩特市环境综合整治和“三城同创”行动,组织未成年人开展了“小手拉大手 环境整治齐动手”“爱我青城、奉献首府”——助力三城同创集中示范活动,累计招募10万名创城小小宣传员。

为推进“学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常态化发展,我市组建红色志愿小队开展“文明礼仪、自护自救宣讲”、橙色志愿小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展示”志愿服务、黄色志愿小队开展“公共秩序文明引导”、绿色志愿小队开展“清洁家园·美丽首府环保”、青色志愿小队开展“文明上网”、蓝色志愿小队开展“城乡少年结对帮扶”、紫色志愿小队开展“敬老助老”志愿服务行动,培养青少年关爱他人、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情怀。依托少儿演出团体、城市少年宫、乡村少年宫以及中小学校,全市组建了34支“小小乌兰牧骑”,就近就便到社区、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文艺演出等活动,传播文明新风。小宣讲员、小交警、小引导员、小导游员、小图书管理员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全市各类公共场所,小记者、小主持人在新闻媒体崭露头角,通过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举办,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选树“新时代好少年”,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呼和浩特市已连续开展了九届“美德(新时代)好少年”推选宣传活动,在全市6到17岁的未成年中选树在自立自强、勤劳节俭、保护环境、热心公益、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传承文化、科技创新、文明抗疫(2020年新加标准)方面事迹突出的“美德(新时代)好少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布了192名“美德(新时代)好少年”、20名“最美少年”,其中21人获得自治区有关表彰,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呼和浩特文明网、呼和浩特日报、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开设“德润青城·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专题栏目,广泛宣传好少年的典型事迹。各中小学校依托国旗下讲话、主题班团队会及校内宣传阵地,通过讲述“新时代好少年”故事、撰写学习体会、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学校、社区、校外活动场所借助宣传栏、LED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新时代好少年”的生动故事。

通过好少年选树宣传活动,首府未成年人的小主人翁作用进一步凸显,学习和争做爱国爱乡时代新人、践行蒙古马精神好学生、环境保护小达人、遵规守矩好少年、文明礼仪小标兵、孝老爱亲好孩子、团结互助好伙伴、志愿服务小雷锋的氛围和风气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广泛形成。

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呼和浩特市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妇联组织、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近年来开展了“好爸好妈好家风”“小手拉大手·爱国爱家树新风”主题宣讲活动、“童心启航”“青城妈妈帮”系列亲子活动近千场。

此外,读书日阅读活动、儿童节亲子活动、未成年人保护公益活动在全市广泛开展,儿童优先、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截至目前建成541个社区(村)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27个市级以上家庭教育示范基地、22所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庭学校。

关爱保护未成年人齐抓共管机制形成。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开展了“净刊”“净网”“净频(屏)”“净园”专项行动,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社会文化环境。全市建成9个市级综合(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0家青少年宫(活动中心)、23个市级科技素质教育基地、30个公益性文化场馆、56个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拓展了素质教育的空间。9.5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现就近入学,儿童福利院、市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已建成的6所特殊教育学校、28个留守流动儿童家园、82所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116所学校少年宫的心理疏导、捐资助学、医疗救助作用充分发挥。

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市属文艺演出单位、新闻媒体积极创作和刊播了一系列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艺作品和公益广告,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各级电台、电视台开设了少儿专栏或专题节目,《少儿》《阳光少年》等广播电视节目做到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美丽青城是我家》优秀童谣图书等作品成为未成年人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园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