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铁线铮铮绘风骨——谈吴永良的人物画艺术

铁线铮铮绘风骨——谈吴永良的人物画艺术

发布于:2023-11-10 10:35: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铁线铮铮绘风骨——谈吴永良的人物画艺术”,希望大家喜欢。

铁线铮铮绘风骨

潘公凯《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1月10日 第07 版)

雷婆头峰寿者(中国画)吴永良

近日,由潘天寿纪念馆主办的“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该馆举办。这是潘天寿纪念馆“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的第五回展览。展览分为“求学点滴”“笔墨道境”“以线立骨”“笔墨拓展”4部分,通过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画家之一吴永良的视角,回溯浙派人物画的笔墨拓展及其对20世纪人物画转型的贡献,全面展现吴永良对人物画笔墨传承创新的探索。

吴永良(1937—2020)是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者、美术教育家、意笔人物画名家。他早年就读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美术科,1957年至1962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其艺术道路与成就和浙派人物画的发展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的核心语言能否表达当时人们的面貌和精神状态,是艺术家面临的时代课题。当时,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等年轻人多从西画转来,他们分成工笔和意笔两个系统,各自探索如何继承传统和创新,成为浙派人物画的第一代画家。吴永良进入美院后,正好跟随第一代的老师进行这一课题的探讨、研究与实践,最终成长为第二代浙派人物画的代表画家。

改革开放后,以第一代画家走出来的路为基础,第二代浙派人物画家有了更多探寻自我艺术特色的创作空间。可以说,浙派人物画的继承者都有各自的艺术面貌,体现了浙派人物画的生生不息。

吴永良率先尝试的意笔线描,是中国人物画专业基础训练的一个转折,推进了中国人物画的教学和创作。意笔线描与传统笔墨和用笔结合得非常紧密,它既具有素描造型的准确性,也通过笔线的变化使线本身具有审美功能。吴永良的意笔线描写生,离不开扎实的速写功底。他对形体的把握、他用线的灵动性、流畅性,使他的意笔线描与马蒂斯或其他西方画家的速写有一定的相通性。不同于西方画家主要用铅笔线,吴永良用的则是毛笔线,有提按、中锋侧锋、枯湿的变化,有书写性,跟中国的小楷相通。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线条可以根据形体、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即他将毛笔的可能性、表现性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中国画基础教学迈出的重要一步。

吴永良自己的创作跟意笔线描也紧密相关,他的几幅代表作就是以意笔线描为骨架的。他画的文化名人,在语言的选择、表达以及对人物的精神塑造方面都很考究,具有文人气,比如《栖霞暮霭》《雷婆头峰寿者》等。

吴永良的指墨画成就也很高。受潘天寿先生的影响,吴永良也学过指墨画,他欣赏指墨的效果但从不炫技。指墨画的线中水分较多,加之用豆浆纸,线旁便会滋生许多绒毛。这个效果使得线更加丰富、有厚度,且变化自然,有一种朴拙的美感。因此,吴永良的指墨作品能够描绘对象的情绪特征,比如眼睛、眉毛、嘴、皱纹等。这都是建立在他的笔墨功力之上,包括意笔线描的功夫,也是指墨画的基础。

吴永良的小品语言纯粹,韵味深长。在我看来他有两大优点:一是在浙派人物画系统中,吴永良的技法全面、语言丰富;二是他的笔头很有灵气,一笔下去,韵味十足。

吴永良在性格上跟潘天寿先生很像,耿直、真诚,感情都放在心里。这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师生情谊。吴永良非常崇敬那批有骨气的学者、艺术家,所以他画中的笔墨显示出鲜明的骨气,如同刻印一般有力、坚定。画如其人,吴永良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