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中建八局钢结构设计研究院一线员工的战疫随笔

中建八局钢结构设计研究院一线员工的战疫随笔

发布于:2022-06-17 16:15:00 来源:综合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中建八局钢结构设计研究院一线员工的战疫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3月,上海疫情突然爆发,城市往日的喧嚣戛然而止,此时公司吹响了防疫志愿者的集结号。25日,我毅然出发,奔赴“战场”。

——中建八局钢结构设计研究院,孙苗苗

【3月25日清晨,大雨】

我从未见过如此安静的上海,地铁站前没有了匆匆赶路的人群,没有了熙熙攘攘的拥挤和喧哗,城市里的一切好像都已停止。雨越下越大,仿佛正慢慢地洗刷着这座城市里的烟火气息和朝阳般的活力。我不敢想象,我将面对的是怎么样一场“战争”,心中有些迷茫和忐忑。

到达集合点,全身湿透,我默默地在屋檐下等候。这场雨从凌晨一直下到现在,不见停息片刻,让人感觉不到一点春天温暖的气息。同行者们陆陆续续到达,和我一样,他们也全身湿淋淋的。同行者越来越多,我的身体也慢慢变得温热起来——或许是知道我们即将一起同行,并肩战斗,成为彼此重要的战友。此时此刻,在上海,肯定有着无数个同样的集结点,在默默地集结着所有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们,如同涓涓细流汇集成海,而我们则是这片红色海洋中的一朵浪花。

【3月26日清晨,雨后阴云】

今天是首次任务,我有些茫然,我不知道我将面对什么,也不知道我能做些什么。

到达迎勋社区南车站路69弄,等待核酸检测的队伍很长,已有大量居民在焦急等待。社区工作人员急忙和我交待一句维持现场秩序,便在接打电话中匆忙离去。“请注意保持前后距离。”“请提前准备好健康码。”我一直重复着这两句话。维持秩序不是很累,大家也很配合,但此时我内心并不平静。看着医护工作者一刻不停地采集,社区工作人员跑前跑后地协调工作,这样轻松的状态,让我感觉有点羞愧。

这里是典型的上海老弄堂,有很多老人家居住在这里,其中还有不少八九十岁的高龄长者。看着他们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焦急的样子,我突然发现了我存在的作用。此后我的嘴上多了一句口号——“哪位不会用手机的请叫我!”

路边,雨后丝丝凉意的微风,带走了防护服内的闷热,也带走了我的迷茫。

【4月6日夜,无星无月】

虽然今天的扫码任务才刚结束,但我还是报名参加了混采中出现异常结果的上门核酸复查任务。

很快,我们这支临时组建的追阳小分队赶到了海潮新村。我与搭档的医生一起紧跟社区工作人员的脚步,踏入了这片封控社区。这片社区很老旧,路边没有多少灯光,我不知道转了多少弯,也不知道身在何处,更不知道这些社区工作人员在这弯曲迂回的楼道间奔波过多少回,才使得她们在这昏暗的夜色中仍能找到这些散落各处的居民。

我们就在这黑暗中慢慢摸索着,花费三个小时才完成了三十五人的核酸复测任务,今天有些疲惫。

【4月17日下午,晴热】

这是我第五次参加混采中出现异常结果的上门核酸复查任务,也是我第二次到市民新村进行追阳。防护服的穿戴早已驾轻就熟,与搭档的安徽医护工作者沟通好工作分配,然后熟练地将身上绑上各种自制的方便口袋,一应物资准备妥当,出发追阳。

这里的房子大多建于四五十年代,阴暗的过道,木质的楼梯,窄小的走廊,一进楼栋,老上海的气息就扑面而来。追阳的时候正是中午,密闭的防护服把浑身的热气闷在里面,但随着追阳次数的增多,我竟也开始慢慢习惯这种略微让人喘不上气的感觉。八栋楼,九十三人,今天的核酸复查任务顺利完成。

【4月18日清晨,晴】

距第一次开始扫码任务已有二十二天,此时自己的核酸检测摊位上早就准备得妥妥当当——检测试管已贴好条码,样品袋已提前打开,检测棉棒已撕开备用,自制的临时试管架已完成,医废袋也已安放贴好,我们又将开始新一天的核酸检测任务。熟练的工作口号,“下一位,请提前准备好核酸码,不会使用手机的可以使用身份证。”这一句可能是我这一辈子重复次数最多的一句话。

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记忆,它让我再次深刻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依然会报名参加;如果还需要防疫志愿者,请优先考虑我,因为我有“工作经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