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记”的走街串巷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一名“老记”的走街串巷”,希望大家喜欢。一名“老记”的走街串巷许 涿 文 图 《 人民日报...
2021-04-20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一名“老记”的走街串巷”,希望大家喜欢。
一名“老记”的走街串巷许 涿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20日 第12 版)
老北京路边的理发摊,现在越来越少了。拍一次少一次。——摄于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铁道桥下
在延静西里菜市场对面,一位女青年认真地看书,身边摆了几盆多肉植物出售。——摄于北京市朝阳区延静西里
2020年上半年,北京每条胡同、住宅区都要凭出入证进入,设有专人检查测体温。——摄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国子监街东口
“您是哪国人?”“德国。”“男孩儿?女孩儿?”“女孩儿。”“几个月啦?”“3个多月。”“按中国的规矩,那就该过百日啦!”“已经过啦,都107天啦。”——摄于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公园
2020年5月31日,北京朝阳大悦城商厦在电梯里备了按电梯钮的牙签,顾客用牙签选按电梯楼层,避免了以手直接接触按钮。——摄于北京市朝阳区
北京胡同里,原味儿的老砖墙很有沧桑感,现在越来越难见到。拍摄时,胡同里一位老人购物归来,正从墙边经过。——摄于北京市东城区大学夹道胡同
“你的蝈蝈多少钱一个?”“10块钱。”“便宜点儿吧。”“不行,我一分也不赚。”“那也来一个吧,哪能一分都不赚。”“微信还是现金?”“你扫我吧。”——摄于北京市西城区梁家园胡同
退休前,许涿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2015年,他开设“走街串巷”公众号。它就像一本不定期的杂志,图文并茂,为读者送上街头巷尾的影像记录,特别是那些行将消失的场景。
今天,让我们跟随许涿的镜头,去走街串巷。
每每看到百年前老北京街头的黑白照片,我心中对于摄影能够真实记录生活、记录历史的感觉就越发强烈。老照片中人物从头到脚的穿戴,建筑、家具等背景画面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记下那个时间、那些人的真实生活,引人深思。
曾经的摄影记者工作经历,让我有了为当下留影的意识。无论是工作时还是退休10多年来,无论在北京或外地,我都有目的地漫步于街头、胡同、公园、市场,拍摄所见所闻。特别是遇到那些未来即将消失的场景,我会按下快门、拍下照片。也许再过些年,拍过的房子、胡同没了,拍过的人物逝去,照片便成为我们共同的怀念。
2012年,我学会了制作PPT幻灯片,把我走街串巷拍的照片标上时间地点,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通过电子邮箱分享给我的朋友。收到大家的留言肯定,也收获了诸多建议。
随着微信进入人们的生活,公众号成了一个很方便的传播媒介,于是我申请开设“走街串巷”公众号。虽然早已退休,但我带着相机走街串巷的热情更高了。2015年5月,我开始在微信公众号推出“走街串巷”图集,它就像一本不定期的杂志,图文并茂,有时是一个主题,有时是几个主题,至今已推出近170期。
去年疫情最严峻时,大伙都居家隔离。看到人人都戴口罩,进小区、超市都要测体温,我意识到这些应该拍下来,通过照片记录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状态。随着疫情防控出现积极成效,公园可以进了,我就去公园拍;胡同也可以进了,我就一条条地串。开始只注意拍戴口罩的人,渐渐地我又发现很多标语、标识,如“今日已消毒”“一米间隔”“测体温”等,都是非常时期的独特印记,值得记录下来。我把拍到的这些,编成“疫情期间的日子”系列。等到新冠肺炎疫情烟消云散,图片会成为我们对这段特殊时期的共同记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快乐农夫”何耀顺:“未来20年都会在大陆发展””,希望大家喜欢。“快乐农夫”何耀顺:“未来...
2021-04-23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五大领域22条具体措施——海南自贸港建设“出新招””,希望大家喜欢。五大领域22条具体措施——...
2021-04-09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跟紧政策大方向,借5G企业号东风助力企业大发展”,希望大家喜欢。董事长杨总曾是绍兴一家百强企业国周集团周...
2021-03-08
热门文章
苏州斜杠广场搭桥连线,助力品牌寻求新增量
春已至,亚洲有机展BIOFACHCHINA2022邀您共同体验“慢”有机
「百年艺匠」当代著名画家——吴学强
书法家徐镇锁的翰墨人生
351国道兰溪改建段大洪桥架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