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从老区群众的幸福生活看共享发展

从老区群众的幸福生活看共享发展

发布于:2020-11-02 08:3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从老区群众的幸福生活看共享发展”,希望大家喜欢。

从老区群众的幸福生活看共享发展致富路上 携手前行(经济新方位·新发展理念)

本报记者 戴林峰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2日 第02 版)

核心阅读

合作社内,能人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生产线上,笋农成了上班族,收入稳定有保障;产业园里,职工之家同步落成,乐享一站式生活服务……

江西老区群众正越来越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夕阳斜映霞满天,罗霄深处有人家。循着袅袅炊烟,步入江西省井冈山市马源民宿,小院中食客满座,老板娘陈爱玲在厨房里,柴火“噼里啪啦”烧得旺;彼时,宜春铜鼓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钟国奕在生产线上忙活,切笋声清脆作响;同样没下班的还有吉安高新区工人廖春燕,无法抽身接儿子放学,不过小朋友已被专人专车护送至园区的四点半课堂。

江西各地近年来贯彻新发展理念,老区面貌日新月异,困难群众稳步增收,发展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成立合作社——

返乡,带领村民一起赚

黄洋界脚下,茅坪河淌,一座青苔斑驳的古桥枕水而卧。这里曾是秋收起义部队走过的地方,如今成为红色旅游的打卡点,游客纷至沓来,为井冈山市马源村村民架起一条脱贫增收的致富路。

几年前,马源还是个山深路隘、田少地薄的省定贫困村,土坯房灌风漏雨,烂泥路坑洼不平。

脱贫攻坚战打响,柏油路铺进大山,幢幢客家新居拔地而起。谢小民是土生土长的马源人,也是红军烈士后代,南下广东打工10余年,村里的这些变化他看在眼里。2017年,他说服妻子陈爱玲一起回到马源,把自家小楼改造成拥有68个床位的红色主题民宿,还发起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

装修统一风格、设施统一配置、客源统一安排,合作社短短几年吸收70多户,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龙鸡月,“老伴患癌,治病掏空了积蓄,日子过得挺难。”谢小民主动找上门来,邀她入股合作社,龙鸡月心里没底,“搞民宿投入大,拿不出本钱咋办?”谢小民说:“别担心,合作社出大头,各家各户把游客招待好就成。”

合作社为龙鸡月配了16张高低床,床单被褥一应俱全,由专业公司定时更换清洁。办妥食品卫生健康证后,龙鸡月烧旺柴火灶、抡起大铁勺,下厨烹制红军餐,游客吃得津津有味,民宿人气越来越旺,龙鸡月的家庭收入由2014年的14688元跃升至2019年的41065元,脱贫摘了帽。

走一段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餐、住一宿红旅馆……2019年,马源村接待红色研学学员2.8万余人,乡村旅游合作社户均增收3.5万余元。

引入生产线——

进厂,稳定就业收入增

榨了40年笋的李纪明,今年不干了。走进他位于铜鼓县大塅镇双红村的家中一瞧,榨笋的木箱子挨着墙沿垒,已布满蛛丝。“笋虽然不再榨了,但收入却一点没少。”李纪明说,靠着给村里新建的竹笋厂供鲜笋,今年赚了两万多元,腾出时间外出打零工,又增收了一万余元。

双红村地处赣西北的大山深处,竹波万里、翠荫成海,毛竹林达4.5万亩,老乡们年年春天进山挖笋。随地搭个笋棚、支口大锅便煮,抓紧时间装入木箱手工压榨,入伏后还要摊匀晾晒,前前后后得忙活大半年。若是竹笋榨不好、晒不干、淋了雨,几个月的辛苦就打了水漂。

家家户户靠笋吃饭,双红村日子却过得并不红火。作为铜鼓县贫困人口最多的“十三五”省级深度贫困村,如何把双红竹笋做成产业,让靠山吃山换一个“吃”法?2018年底,对口帮扶的江铜集团投入293万元扶贫资金,为双红村建起现代化竹笋加工厂,引入了一条专业生产线。

榨笋用上了机械设备,传统的晒笋也被烘干机取代,竹农再也不必靠天吃饭。双红笋厂今年收购鲜笋超过100万公斤,为村民增加收入220余万元,并带动23名村民务工增收。

58岁的钟国奕成了家门口的“上班族”。身患残疾,钟国奕没法出远门打工,这些年守着家里的十几亩竹林过日子,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笋厂投产后,村里给钟国奕安排了扶贫专岗,月工资3000多元。贫困户家的鲜笋卖给厂里,每公斤还能多得两毛钱奖励,今年钟国奕卖了8000多公斤,收入将近1万元。去年,钟国奕还住进了扶贫安置房。

如今,江铜集团又追加投资347万元,援建双红笋厂二期项目,预计可增加就业岗位30余个。

布局产业园——

安家,配套完善真方便

大卖场内琳琅满目、奶茶店里浓香四溢、电影院中银幕闪烁……步入吉安高新区职工之家,恍若置身城市中心的商住综合体。这里是座年产值超500亿元的工业园区。2019年,吉安高新区生产耳机1875万套,生产各类数据线11.2亿米,可绕地球28圈。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外贸出口2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8.6%。

产品高精尖,园区暖人心。一座集吃穿住学娱为一体的职工之家与生产厂房同步落成,占地面积81362平方米,聚集大小商铺38家,为3万余名员工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工业园区也是生活社区,员工下班后走出车间,去健身房,去茶餐厅,去美容院。

从山旮旯里走出来的吉安县油田镇大园村村民廖春燕,如今已是管理着十几名员工的车间流水线线长。可就在几年前,她还没脱贫摘帽。母亲中风半瘫,婆婆心脏病严重,孩子年龄尚小。村干部介绍她到园区务工,廖春燕动了心却有顾虑:“园区离家远,在哪住?孩子放学早,谁接送?流水线工作强度大,适应不了咋办?”

这些问题进园之后迎刃而解。宿舍免费提供,直接拎包入住;四点半课堂设施齐全,有专人专车护送孩子放学;休闲娱乐设施遍布园区。为了方便员工周末回家探亲,园区开设了4条定制公交线路,只需两元钱,廖春燕就能回到80多公里外的大园村。现在,廖春燕的月工资超过7000元,还贷款在吉安县城买了套三居室的商品房。

如今,越来越多像廖春燕这样的老区普通群众,在点滴变化中收获满满幸福,在同步小康中共享美好生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