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硬核抗疫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中国科技硬核抗疫”,希望大家喜欢。中国科技 硬核抗疫本报记者 刘 峣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
2020-06-11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中国科技硬核抗疫”,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科技 硬核抗疫
本报记者 刘 峣
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展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样品。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杭州城市大脑精密智控防疫系统显示疫情防控动态各项实时数据。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斗争中,科技成为中国人民的“杀手锏”。
迅速确定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及时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迅速筛选出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加快推进疫苗研发……近日,中国政府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在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过程中,科技发挥了支撑作用。
应急攻关展现中国速度
面对人类未知的新冠病毒,中国坚持以科学为先导,充分运用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组织协调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坚持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疫情发生后,中国加快实施科研应急攻关,推进药物、疫苗、新型检测试剂等研发和应用。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5大主攻方向,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加速推进科技研发和应用,共部署启动83个应急攻关项目。
其中,在疫苗研发方面,中国已按照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开展疫苗研发。目前,已有4种灭活疫苗和1种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总体研发进度与国外持平,部分技术路线进展处于国际领先。全球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10支疫苗中,中国占了一半。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上,中方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把疫苗研发作为重中之重,在确保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按照精准、迅速、高效的原则,全力推进5条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
科技驱动确保可诊可治
科研攻关的方向,始终同临床救治、防控实践相结合。
在可诊方面,疫情发生后,中国在病毒序列发布后的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41天完成抗体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推出一批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的检测设备和试剂,检测试剂研发布局涵盖核酸检测、基因测序、免疫法检测等多个技术路径。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新冠肺炎的检测时间更短、结果更准、操作更简便。
在可治方面,中国积极开展试验性临床治疗,加快推广应用临床验证有效的诊疗方法和药物。坚持“老药新用”基本思路,积极筛选有效治疗药物,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在严谨的体外研究和机制研究基础上,不断总结救治经验,推动磷酸氯喹、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和中医药方剂、中成药等10种药物或治疗手段进入诊疗方案,获得4项临床批件,形成5项指导意见或专家共识,逐步形成应对新冠肺炎“主打方案”。
“科技驱动成为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新兴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各显身手,成为疫情防控中的新生力量。
其中,各地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疫情趋势研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努力找到每一个感染者、穷尽式地追踪密切接触者并进行隔离;建立数据库,依法开展疫情防控风险数据服务,对不同风险人群进行精准识别,预判不同地区疫情风险,为促进人员有序流动和复工复产提供服务。
疫情期间,人手一“码”的“健康码”成为人员流动、复工复产复学、日常生活及出入公共场所的凭证。只要填报一次个人健康状况,进出不同地点无须反复填写信息,防控部门也能借此快速掌握疫情大数据。与此同时,各地还借助大数据等新技术,绘制“疫情地图”、搭建“数字防疫系统”,实现科技战疫、精准防控。
在诊疗一线,新技术的应用同样给力。 依托5G的大带宽、低时延等特性,多地建成远程会诊系统。通过5G视频平台,医学专家可与各地乃至各国医生和同行实时互动交流,为疾病治疗集聚智慧。抗疫中,智能医护机器人走进医院、卫生服务中心和隔离区域进行拍摄和服务,有效缓解了医护人手不足的困难,减少了医护交叉感染等风险。
王志刚说,在病毒病原学相关研究方面,也将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围绕病原学基础、病毒溯源、病毒变异等研究方向,持续深入研究,为明确病毒致病和传播机制、加快药物和疫苗研发、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支撑。
开放合作贡献 “中国方案”
在全球抗疫的“中国方案”中,中国科技力量是一大亮点。中国科技界及时与全球共享科学数据、技术成果和防控策略,与各国深入开展疫情防控、患者救治、基础研究等科技攻关合作交流,同舟共济、合作共享的理念贯穿始终。
疫情发生后,中国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引物探针序列信息,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基础性支持。此后,中国持续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沟通交流,同有关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共享科研数据信息,共同研究防控和救治策略。
其中,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搭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供全球科研人员发布成果、参与研讨。截至5月31日,共上线104种期刊、970篇论文和报告;中国科学院发布“2019新型冠状病毒资源库”,建成“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文献共享平台”,截至5月31日,3个平台为全球超过37万用户提供近4800万次下载、浏览和检索服务。
在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方面,中国同有关国家、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等开展科研合作,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目前国内同步推进的5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均对外开放,分别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开展合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6月11日 第 09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不负时光,感恩有你!清晨SUKA3周年庆!不极致,不出品!”,希望大家喜欢。世间许多美好的缘分都源自于一次...
2020-05-13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万顺叫车岳阳分公司与岳阳市中心血站联合开展献血公益活动”,希望大家喜欢。 5月7日上午,万顺叫车岳阳分...
2020-05-09
热门文章
浙江兰溪:“童”心聚力庆六一垃圾分类“益”起来
希腊政局“吃紧”引发欧元区担忧
一点如漆万载存真——“胡开文”墨业的百年发展
补短板填空白!郑济高铁装配式盖梁智能工厂科研成果国际领先
雷锋精神生根发芽志愿服务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