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江晓原:远离低幼,崇尚思想,中国科幻才有未来

江晓原:远离低幼,崇尚思想,中国科幻才有未来

发布于:2019-04-01 15:52:00 来源:综合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江晓原:远离低幼,崇尚思想,中国科幻才有未来”,希望大家喜欢。

江晓原曾预言:“所谓的‘中国科幻元年’,它只能以一部成功的中国本土科幻大片来开启。有抱负的中国科幻作家,和有抱负的中国电影人,都必须接受这一使命。”

2019年3月30日下午,由正略集团、正略书院主办的第157期正略读书会暨第一届日月论坛系列第6场在北京举行。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江晓原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电影《流浪地球》为起点,带领现场近百位科幻爱好者,解读中国科幻历史、国际科幻潮流,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对科学技术的反思。

结合实际情况,江晓原教授认为目前大众对“科幻”还存在一定的误解,许多人还停留在“科幻”等于“低幼”的陈旧观念中,认为科幻是孩子看的,认为写科幻、看科幻都是幼稚的,这一错误观念也是阻碍中国科幻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流浪地球》出发,江晓原教授认为《流浪地球》符合成功科幻电影的两个标准。最直观的就是“票房”,在中国科幻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票房是带动社会资源进入科幻产业的一个必要条件。《流浪地球》票房已过46亿,自然算是成功的科幻电影。除了“票房”之外,另一个标准则是能否引起话题讨论,对《流浪地球》的评论成功地形成了两极分化的争议,这也是该片第二个成功。《流浪地球》的成功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然而中国科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江晓原教授结合数十年对于数千部科幻电影的研究,针对科幻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展开讨论,他认为目前很多人还纠结于寻找科幻电影的“科学硬伤”。以《火星救援》为例,为大家详细分析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硬伤:直接违背现有的自然科学知识的细节,可以断定为科学硬伤,而其他通过如人为努力而存在实现可能性的情节,就不能算作科学硬伤。

另外,江晓原教授认为科幻作品中有反思科学、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传统,以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为背景,逐步为与会嘉宾呈现了国际科幻作品潮流发展,他认为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西方反科学主义科幻作品的开始。同时列举了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并指出在三部作品问世之后,反乌托邦电影就开始层出不穷——《黑客帝国》、《雪国列车》等。

其中重点讲解了西方科幻电影中的反科学主义,江晓原教授表示电影中呈现的“黑暗未来” 是反思科学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会放大人性中的黑暗。刘慈欣、韩松等科幻作家的小说都是以高度的思想性来探讨人性的,而刘慈欣的作品处处对人性的“严刑逼供”,更凸显了在生存与人性恶之间作选择的残酷,可以说与西方的科幻作品殊途同归。

活动最后,江晓原教授再次重申了《流浪地球》的思想性价值,“家园不能放弃”与“中国英雄拯救世界”这两点有别于西方科幻片的思想,将来中国观众们对这些思想也会越来越适应。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关于科学技术的反思将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正略集团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解读历史、解析社会、认识世界,分享人生,将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专业的解读、一手的资讯,带您站在行业大咖的肩膀上把握时代脉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