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汴京灯笼张”传承人张俊涛好灯笼代代传

“汴京灯笼张”传承人张俊涛好灯笼代代传

发布于:2019-02-04 07:51: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汴京灯笼张”传承人张俊涛好灯笼代代传”,希望大家喜欢。

“汴京灯笼张”传承人张俊涛

好灯笼 代代传(非遗年集·灯彩)

正月搭灯棚(插画)。人民视觉

本报记者 马跃峰

一拿起剪刀,“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张俊涛就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目光柔和、坚定,双手灵巧、娴熟。

一张张普通硬纸片,在张俊涛手中飞舞。一双手不停翻动,把纸片与胶水粘成梯形,进而贴合成五边形纸筒……两个多小时后,十多个纸筒巧妙拼接,相互支撑,搭成了一个挺立的灯笼框架。接下来,每个纸筒蒙上色彩艳丽的灯皮,纸筒间夹上寓意吉祥的龙凤图案,封上口,合下口,装吊坠,放光源,一个精巧别致的“无骨灯笼”终于露出芳容。

“不说复杂的无骨花灯,做一盏最普通的手工小灯笼,新手大概要40多分钟,我也要用20分钟。那些参加灯展的大型灯笼,制作工序更繁杂,费时更长。”张俊涛说,制作万眼箩灯时,必须用绣花针,一针一针刺灯皮,刺出上万个小洞,以便透出亮光。

眼见易,动手难。制作灯笼,需要耐心、细心。粘贴灯笼布,每片必须从下而上;梳理竹篾骨,笼布多1厘米也要剪掉。同时,制作者还要有匠心、善创新,在灯人设计、灯皮绘画等方面,融入传统与现代元素,精巧构思。

放眼博物馆,一盏盏花灯争奇斗艳,灯人涉及二郎神、观音、财神等,图案体现“五子登科”“童子戏蟾”等寓意,还有表现各地胜景的“梁园雪霁”“延庆晓露”等。

“扎灯笼,以前是挣饭吃的手艺活儿,讲究的是市场导向,最大程度获得顾客认可。”张俊涛说,200多年来,“灯笼张”从第一代先祖张太全开始,遵照“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原则,讲究“匠心独运、美观大方”,一代代精心磨炼技艺,做出一盏盏精美花灯。

好手艺离不开好创意。“灯笼张”创始人张太全在书画装裱方面手法精良,会画、会写、会印。他善于从民间传说和戏曲中选择题材,设计画面,生动有趣。第六代传人张金汉利用现代科技“声、光、电”新技术,创作出会说、会唱、会走、会舞的灯,成为灯会上抢眼的“灯魁”。

拿张金汉制作的“猪八戒吃西瓜灯”来说,将硬币投入灯上小孔,猪八戒就会动起来,吃西瓜、吐瓜子、摇扇子,边吃边说20多句吉祥祝福语。张金汉制作的大型现代街景“腾飞灯”,能精彩呈现火车轰鸣、汽车飞奔、人流涌动的景象。

张俊涛子承父业,四处走访,寻找灵感。他搜集了各种木雕匾额、门楣、家具、布料,研究上面的图案,以资借鉴。仅门楣、匾额,就有6万多件,每一个图案不同,文化内涵不同。

“我正在做一个灯笼题材的大数据系统,希望将更多新元素融入花灯创作中,让人们能够看到挂在自家门口的、独此一份的好灯笼。”张俊涛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04日 07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