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听指间泠响赏绝世藏琴——关于《中国古琴珍萃》

听指间泠响赏绝世藏琴——关于《中国古琴珍萃》

发布于:2019-01-08 07:25: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听指间泠响赏绝世藏琴——关于《中国古琴珍萃》”,希望大家喜欢。

听指间泠响 赏绝世藏琴

——关于《中国古琴珍萃》

程晓红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传统审美特征。其音形俱美,集诸多高雅品性于一身。其音中正平和、醇和淡雅、清亮绵远;其形娴雅端庄、精整富丽、古意盎然。所以,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作为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自古以来便与中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岁月的长河里,他们共呼吸、同命运、同生存、共发展,成为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那颗耀眼的星。古琴与其他传统乐器不同处在于,它不仅是造琴工匠制作的一种乐器,很多时候更是文人直接而深入参与的、蕴含了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珍品。历史上,不少有成就的诗人、文学家,如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桓谭、马融、蔡邕、蔡琰等,几乎都是弹琴的高手;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以嵇康、阮籍为首的“竹林七贤”都是琴的爱好者与提倡者;隋唐时期,琴在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宋、元、明、清四代,琴与文人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一张传世名琴,沉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书写者和传承者的气息与血脉。更直接的,这些传世名琴的琴体背面往往会有名人题刻的琴名、题诗、题词,或篆刻的各种印章。因此,她也是书法、篆刻俱佳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古琴艺术的独特价值再次得到世界公认。为了积极推进古琴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国古琴艺术,做到既彰显古琴形制之美,又突出古琴音色之妙,文化艺术出版社精心推出了《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一书。

复合媒体版《中国古琴珍萃》收录了分属唐、宋、元、明四代的共163张传世古琴,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等全国各地博物馆以及众多私人藏家的大力支持。编纂工作历时三年,是目前海内外收录样式最全、遴选最精的一部古琴图录,集文献性、理论性、鉴赏性于一身。全书由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著名古琴前辈蔡德允先生题写书名,著名古琴家、音乐史家吴钊先生亲自遴选琴目、考订年代、增补释文。同时,这也是一部可听、可看、可交互的“多媒体”之书,糅入了互联网技术及数字视听媒体手段,以求多维度展示中国古琴的历史、传承、风格、形制、收藏鉴赏等知识。

由于不同时代人们审美情趣的差异,再加上造琴工匠在制造工艺上的不同创造,不同时代的琴在具体样式上各有不同特点。本书中收入的163张传世名琴中,共分为17式,即伏羲式、神农式、列子式、凤嗉式、伶官式、仲尼式、响泉式、霹雳式、连珠式、师旷式、灵机式、亚额式、落霞式、蕉叶式、凤势式、鹤鸣秋月式及中和式。印制精工的照片从整体和细部展现了各种式样、各个朝代古琴的外形、结构、断纹状态、铭文、款识、印章及额、尾、轸、徽等,为欣赏、鉴考古琴的时代、材质、做工、品极提供了翔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这一版本的最大特色是,首次在部分藏琴旁边加了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描后,即可听到古琴演奏家用该琴弹奏出来的琴曲,名家名琴名曲,意境高远,韵味悠长。其次,该书开发了配套的“古琴珍萃”APP,使用手机扫码下载,可欣赏到书中代表性名琴的多维度动态展示及高清细节聚焦,可以欣赏到与古琴艺术内容相关的视频、图文等内容。今后,该APP还将持续收录更多名琴以及名家名曲,让传世名琴,经琴家之手,展开千百年间的浩瀚音声图卷,赓续古音雅韵、千古琴缘,争取使其成为推广、传播中国古琴艺术的一张名片。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全方位展现古琴艺术,是文化艺术出版社在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实践了“让古琴发声”“让音乐史成为有音乐的音乐史”,使这些绝世名琴从博物馆中、藏家手中走出来,鲜活地呈现在大家眼前,赏器、闻声、品性,悦目、悦耳、悦心。古琴艺术就这样让我们靠近,直接直观且又立体地去感受她的魅力。

(《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8日 20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