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学典型,“动了心”还要“见于行”(话说新农村)

学典型,“动了心”还要“见于行”(话说新农村)

发布于:2018-12-02 08:51: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学典型,“动了心”还要“见于行”(话说新农村)”,希望大家喜欢。

学典型,“动了心”还要“见于行”(话说新农村)

王 浩

学习乡村振兴典型经验须付诸行动,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久久为功,不能找理由推诿敷衍

在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过程中,各地需要向先进地区学习典型经验。但现实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地方考察了不少先进和典型,却往往只有心动,缺乏行动。

要说好经验,各地涌现不少。笔者近期采访了某垃圾分类示范县,村里与保洁公司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制定日常保洁制度,垃圾车每天早上定时收集、及时转运,保洁人员定期打扫道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团队纷至沓来。“没想到可以引进专业公司处理农村垃圾。”笔者与学习团成员交谈中发现,不少人都说“开了眼”“动了心”。

不过,学习典型经验,问题还是有一些。有人直言,典型经验看上去很好,但不适合在本地推广——“听说村里每年要给保洁公司交十多万元,我们县里财政吃紧,肯定没有这么大的支持力度。”“我们那儿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垃圾车从城里开进来就得一个多小时。”

心动为啥难以转化为行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等是常见理由。比如在发展农业产业中,看到典型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多,带动能力强,因自身经济底子薄,就声称“有心发展,无力实施”。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看到典型地区“一根管道接到底”,城乡污水管道统一建设,就断言本地地形条件不适合、财政承受不起。在农村改厕中,反复强调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改厕工作难度大。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各地难免会遇到新挑战和“硬骨头”。虽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异较大,但后者更需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不能找理由推诿敷衍。地区差距不是“喘口气”“歇歇脚”的借口,恰恰是奋起直追的动力。乡村振兴须克服“懒政”思维,与其心动,不如行动。

要做好发展的规划,统筹推进。梳理众多“三农”典型经验的成功奥秘,往往是规划先行,持续发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政策连续性,并根据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断深化改革。比如上述垃圾分类示范县,在十多年的时间中,根据经济能力,从回收填埋到集中处理再到服务外包,一步步升级,逐渐解决垃圾难题。

要因地制宜,嫁接本地资源禀赋。广袤农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不同,解决方案各异。学习典型,绝不能简单复制粘贴,流于表面。如果机械照搬,会导致水土不服。比如财力吃紧的地区可通过多元化渠道筹措资金,投工投劳,补上资金缺口。再如人才不足的地区,可主动寻求与高等院校合作,借力“外脑”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典型经验不是万能钥匙,须立足实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要久久为功,抓铁有痕。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较多,做起来不容易,但“三农”工作不是等资金、人才、技术等到位后才能开展,而应边做边解决问题。不少人只看到了先进地区的漂亮成果,却没有看到背后为之付出的努力,正是当地干部群众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啃下工作中遇到的“硬骨头”。

乡村振兴正当时,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学习借鉴,开拓思路,就能找到闯关过坎的好办法。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02日 09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