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葫芦上的雕刻艺术——访新疆工艺美术家马江红

葫芦上的雕刻艺术——访新疆工艺美术家马江红

发布于:2016-08-30 08:37: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葫芦上的雕刻艺术——访新疆工艺美术家马江红”,希望大家喜欢。

葫芦上的雕刻艺术(中国民间工艺)

——访新疆工艺美术家马江红

本报记者 卢泽华

马江红的葫芦雕刻作品(敦煌石窟萨埵太子舍生饲虎图)

马江红在创作中

一间暗室、一排长桌、一把刻刀、一组展柜……来到新疆雕刻艺术家马江红的工作室,气候的炎热,城市的喧嚣,瞬间都被涤荡一空。

“从小到大都不敢想象我竟然与克孜尔壁画和葫芦雕刻结缘。”谈到自己这30多年的艺术生涯,马江红的脸上依然洋溢着热情。

马江红生于新疆,父母是当地的普通公务人员。在她的少年时代,马江红不顾父母反对,坚持选择了去新疆师范大学工艺与美术学院就读。马江红与壁画结缘源自大一那年她去敦煌实习的经历。“我被这些埋藏在沙漠里的艺术感动得热泪盈眶,尤其是那些色彩绚丽的线条和栩栩如生的故事。”马江红说。

后来,她又慕名去了克孜尔千佛洞。但这次的经历给马江红带来的却是失望和惋惜——这里的历史要比敦煌早200年,但经过数度劫掠和焚毁,佛洞里的古迹早已风化,几近消亡。

结束这次行程,马江红来到新疆喀什采风。此时,她看到一位雕刻葫芦的老艺人,这给马江红带来灵感——何不把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刻在葫芦上,让这两种艺术形式碰撞出新的火花?

马江红花了600元,买了一个大葫芦,在当时,这可谓是一笔巨款了。刚开始雕刻,她的小拇指常常被刻刀削得鲜血淋漓,但每次等伤好之后,马江红重新拿起刻刀,继续雕刻。

相对于平坦的纸面和墙壁,葫芦不规则的流线形体和弧面对行笔走刀构成了相当难度。为了丰富和完善艺术技巧,马江红先后到北京,扬州等地学习版画、木刻,玉雕等传统技法,并很快将它们融入到葫芦雕刻里。

马江红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佛教洞窟壁画,其中,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对她影响最深。为恢复这些濒临失传的壁画,她大量收集各国所藏的克孜尔壁画图片。同时,马江红并不满足于简单临摹这些壁画。“一味地临摹没有意义,每一件葫芦都应是创新的艺术作品。”马江红说。

在马江红的心里,一直存在着一个遗憾。

这还要从8年前说起。2008年,马江红带着她的14件作品来到北京798艺术区举办展览。在展览上,一位收藏家提出购买她的这些作品。当时的马江红正苦于没钱采购专门用以雕刻的油葫芦,于是,虽然不舍,她还是答应对方的请求。

卖掉葫芦之后,马江红立刻就后悔了。后来又花了几年时间把这些葫芦重新创作了一遍。自此,马江红没再卖过一个葫芦。事实上,在如今的工艺品市场上,这些葫芦每件都价值不菲,但马江红始终不为所动。如今,虽然生活条件有限,但马江红也过得十分惬意。

不过,马江红也有自己的烦恼。

一直以来,她都想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合作开一家博物馆,来展示这些葫芦及其承载的文化。然而,不善交际的她始终没有为这个“博物馆计划”寻得合适的伙伴。同时,马江红越来越担心自己的手艺失传,她想寻找一个可以承袭衣钵的弟子,但目前也没有任何音信。

“对于葫芦雕刻,我正在寻觅有心学习、能够坚守的传承之人。如果有缘相遇,我会不忘初心,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他。”说到这里,马江红充满希望的眼神里夹杂着一丝落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8月30日 第 10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