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笔墨未经锤炼画面破绽百出

笔墨未经锤炼画面破绽百出

发布于:2013-12-23 13:40:00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大洋网-广州日报的“笔墨未经锤炼画面破绽百出”,希望大家喜欢。

原标题:没有笔力做底 国画只是张皮

尚涛《青鸟》(中国画)183cm×97 cm

尚涛《青鸟》(中国画)183cm×97 cm

石齐 《避暑山庄》

石齐 《避暑山庄》

张彦 《茅坪石桥》(中国画)68cm×138cm

张彦 《茅坪石桥》(中国画)68cm×138cm

笔墨者,传统中国画之精魂。近代大画家黄宾虹曾对笔墨做了精准的解读,归纳出了“五笔七墨”说。可以说,笔是骨,墨是肉,缺了这两者,国画就难以立起来。但到了今天,很多国画家在笔力方面颇有欠缺,创作时往往不敢露笔,多以反复涂染等借鉴西画的手法来表现对象。那么,对于当代中国画而言,“笔”究竟还重不重要?没有笔力做底,国画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没有“奔头”?就此,画家和理论家们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艺术评论家 梁江:

笔墨未经锤炼 画面破绽百出

在当下的中国画坛上,很多画家传统功力不行、笔墨功夫不到家、文化修养不到位,造成下笔很软弱,线条浮在纸面上。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笔墨”普遍存在着误读,从而影响了画家的艺术追求,影响了观众的艺术判断,甚至连国画艺术的评判标准都被解构掉。

那么,何谓“笔墨”呢?

广义的笔墨是对整个中国绘画技法的通称,狭义的笔墨指的是笔和墨的具体运用。笔方面,前人总结出了勾、勒、皴、擦、点等技法,墨方面,则归纳出了烘、染、破、泼、积等技法。但除了广义、狭义的笔墨说之外,其实笔墨还应该有一个文化上的解读。唐代大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到,南齐谢赫已提出了中国画要“骨法用笔”,画作的骨是要用笔去体现的。张彦远还说到“运墨而五色具”,可见唐人对墨也有很明确的认知了。所以,在中国文化里面,笔是立形质的,墨是分阴阳的,这关乎中国的传统美学、古典哲学。如果我们轻易地否定它,或者做很肤浅的解读,就可能丢失掉传统文化的内核。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如果对中国文化葆有敬畏之心的话,国画家们都应该好好地去研读笔墨,努力补补课。

几年前,吴冠中先生曾说过“笔墨等于零”,引起了美术界的争论。其实,他所指的是脱离了画面需要的笔墨,而参与争论的很多人将这一前提给割舍掉了,单纯来谈“笔墨等于零”,有人因此而批评吴冠中,有人又因此认为笔墨在今天完全不重要了,这都是歪曲了吴老的原意。

在很多学术会议上,我和其他研究者都直率甚至尖锐地指出:中国当代绘画缺乏书写性,写意创作被边缘化了;制作性强的作品大行其道,尤其是大幅工笔作品大量出现,在国家级美展中成为压倒性优势,这是很令人忧虑的。笔墨是艺术家发展的根基,否则,缺乏积累、传承,就谈不上光大中国画了。好画,好的笔墨语言,是可以反复品味的,有一种余音绕梁的魅力。这必须通过经年累月的锤炼而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太多人急功近利,赶着出效果,所画的东西,乍一看还过得去,细细品读则破绽百出。其实,对这样的东西,艺术家心知肚明。观众在水平、经验还不足的时候,可能看不出来,随着修养的提高,大家慢慢会看懂的,这些肤浅、浮华的东西,终将被历史淘汰,能传承久远的必定是那些笔墨精到、入木三分的作品。(文、图/记者江粤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