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人民网评:用理性与事实合力反击“案件谣言”

人民网评:用理性与事实合力反击“案件谣言”

发布于:2013-07-05 12:52:0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观点频道的“人民网评:用理性与事实合力反击“案件谣言””,希望大家喜欢。

日前,北京警方就李某等5人涉嫌强奸案答问,针对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其他4人有背景”传言,认为“背景说”并非事实。而之前围绕李某案出现的“私了”“虚报年龄”“轮流发生性关系”等说法,也被警方确认是乌龙。

“兴奋了半天,原来都是谣言打的鸡血。”当事实浮出水面,有网友如此调侃。近期,像这样传播率极高而又最终被揭下画皮的谣言,还有不少。比如安徽太和县“孕妇腹中婴儿被盗”耸人听闻,结果却是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广州伪娘coser遭黑人强奸”、“广州一罪犯狱中遭多名黑人奸杀”等消息也一度传得热闹,也被广州警方证实是编造出来的。

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以100个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为研究对象,指出“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从人们的网络感受来看,谣言确实是网络生态中的“常见品种”。最近不断爆出的“案件谣言”,则是更加刺激想象、追求离奇、冲击视听的“升级版”。在真相出场后的一地鸡毛中,许多人开始反思,事后看起来破绽百出的事情,为何当初却深信不疑?昨天还在嘲笑“谣盐”风潮中排队抢盐的老太太,今天自己怎么就着了谣言的道儿?

网络时代,信息既海量又快捷,带来了信息消费的快餐化。帖子一发就是一长列,微博一刷就是一大片,古人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潮起潮落中,没有冷静的分析、理性的判断、务实的求证,就很可能被一些编织得“有依据”“有道理”“有噱头”的谣言牵着鼻子走,甚至脑子发热、情绪失控,当了谣言的“二传手”和放大器。这样的案例,已经举不胜举。

每一个握着鼠标、敲着键盘的人,固然都应对其发布和转发的信息负有一份责任,保证其真实、客观,这是遏制谣言的重要基础。但另一方面,在纷繁复杂、迅速变幻的网络世界,普通网民难以对每一条信息都去认真甄别、正确判断,这个时候,权威渠道和有关部门就要及时站出来,不失语、敢作为,用真实信息对谣言展开迅猛反击。这一点同样很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性的心理恐慌和忧虑,往往来源于公众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活的突发事件的未知。如果信息不透明,相关部门迟迟不发声,公众不能及时从权威渠道得到实情,小道消息就会有大肆传播的足够空间,谣言就会满天飞,人们的心理稳定就很难保持。以往教训一再表明,因信息不透明而引发的谣言、传言常常会加剧公众的恐惧心理,最终对社会秩序产生冲击和危害。

“真相在与谣言赛跑”,任何谣言都有一个酝酿发酵的过程,越是防微杜渐,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就越能阻断其传播链条,消除其负面效应。此前,面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谣言,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发布详细疫情信息,避免引发社会公众的恐慌情绪。日前,个别人在网上传播所谓“新疆各地暴乱”等谣言,公安部门迅速依法处置,安定了人心。这些成功经验说明,谣言来势再凶猛,本质上还是只“纸老虎”,只要全社会理性客观应对,只要事实和法治坚决出击,就一定能扫除谣言等弊病,让网络空间更加文明而清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