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喜雨亭记读后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喜雨亭记读后

发布于:2024-04-01 11:16:01 来源:互联网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所写。他到凤翔职事的第二年春夏之际,久早不雨,庄稼受灾严重,不意老天连降三场雨,于是官吏庆贺、百姓欢跃。此时,官舍旁的亭子正好落成,作者喜极,便邀客于亭上作乐,并用“喜雨”名亭。《喜雨亭记》就是通过对这件事的记叙,抒发作者对农事关心,与民同乐的情怀。虽题为记亭,实则“喜”、“雨”、“亭”三者都记,而尤以“喜”“雨”两字着墨较多,手法灵活,笔态风趣。

文章起笔便突兀而起,开门见山,道明题意:“亭以雨名,志喜也。”仅七个字,“喜”、“雨”、“亭”三者关系便赫然可见,亭子是因为雨而得名,其用意是“志喜”。既简洁明了,又发人深思。亭子为什么要因雨得名?雨与亭子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喜可记?互相一连串的问题就会油然而生。接着文章却不直接依势用墨,而是宕开一笔,抬出古人“志喜”的三个例子:周公得到成王赏给他的谷子以后,就用《嘉禾》作为他一篇文章的名字;汉武帝得到宝鼎,就用元鼎作为他的年号;叔孙得臣击败了北狄,获其首领侨如,就把他的儿子改名为侨如。虽然引起喜乐的事情大小不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志不忘也”。从而把文章重点引向对喜乐之事的记叙上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