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登幽州台歌(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登幽州台歌(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发布于:2024-03-22 10:22:06 来源:互联网

文学创作是重质量不重数量的手艺,有人著作等身却如泥牛入海无消息,有人寥寥几笔却石破天惊载入史册。你这让人上哪儿说理去?

刘邦的《大风歌》算是一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另一个。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十二个汉字,一遍成诵,震铄古今。看起来陈子昂似乎是个幸运儿,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倒霉蛋。

讲真,哪个大诗人不是倒霉蛋呢。

铁锤分两段讲一讲自己的看法。第一段,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第二段,这首诗歌好在哪里?

先说创作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陈子昂已经35岁了,对于唐朝人来说,这是一个可以自称老夫的年龄了,青春不在,功业未建,陈子昂老师的心情是焦急的。那时候武则天派遣侄子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是随军参谋。武攸宜是个抱姑妈大腿当的将军,打牌可以,打仗绝对是一只肉鸡,被契丹人一顿胖揍鼻青脸肿。陈子昂着急了,再不立功就没有机会啦。于是向武攸宜提供了很多军事建议,没想到这个武攸宜自己打仗不行,还听不进去意见。陈子昂逼急了说,要不然这么着吧,你划拨一万兵马给我,我按照自己的计策去打契丹成不成?武攸宜越看陈子昂越烦,怎么着觉得我不行,你要自己上啊?万一你打了胜仗,我这张老脸往哪儿搁?我弄不过契丹人还弄不住你吗?降职!

于是,急于立功的陈子昂老师从不带长的参谋变成了军曹。郁闷到死的陈老师那天就来到了幽州台,幽州台的典故大家可以自己去查,大体来说就是名将乐毅遇到了贤主燕王的故事。

陈老师在幽州台上来回溜达,摇头叹息,你说乐毅运气咋就这么好,能遇到那么贤明的领导,我咋就这么点背,摊上武攸宜这一滩臭狗屎呢。将来的话,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吧,可是唯独我,落在了这个时间轨道上。

前不见古人,不见礼贤下士的君王;后不见来者,不见未来的明主。真特么不爽啊,郁闷啊。

所以要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上是为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虽然有想象的成分,基本历史事实没有跑偏。

那么问题来了,这首满腹牢骚的诗歌,到底好在哪里呢?让那么多后来人击节长叹呢?

这是因为陈老师在发牢骚的同时,流露出了超越时空的宇宙生命意识,这玩意就比较牛了。而且这种生命意识,在中国文人血脉里面,是有传统的,自从孔老夫子登上农山那一刻起,这种心态就刻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中,钱钟书先生给它起了一个专有名词:

王勃写《滕王阁序》写了半天美景,拍了一大圈马屁,到最后呢: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包括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

人类对死亡的畏惧,对时间的感慨,是一个永恒的心魔,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有谁不怕时间的流逝呢?《金刚经》中反复强调,要无人相 无我相 无寿者相。想要无我,想要不在乎生命的长短,难如登天。陈子昂在诗歌中流露出的这种千古一贯的生命精神,或许才是它千古流芳的奥秘所在吧。

总结一下:《登幽州台歌》既是一首作者吐露心中郁闷不满的牢骚之歌,也是一首感叹生命流转的时间之歌。正因为它高度概括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困境,使得它得以千古流传,让人沉吟至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