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三下乡心得体会(三下乡中,你对社会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和感

三下乡心得体会(三下乡中,你对社会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和感

发布于:2024-01-05 11:16:08 来源:互联网

作为实践小队队长,我不仅仅关心自己队伍的实践进展,还关注了其他扶贫实践小队的微信推送。其中一个小队曾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面对这一切,我们无能为力。我想,这不是他们盲目悲观,而是了解情况以后,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是多么单薄。

贫困,是一个年年都在谈论,年年都需要去面对的话题。从一种层面上说,一个社会只要存在收入的差异,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层级的分化,无论是经济层面的,还是社会地位层面的。一如这世间,从不曾有绝对公平的存在。因此,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贫困县,我们却总能看到相似的情景:年迈的老人们,沉默地守着破旧的瓦房。没有多少像样的家具,近乎家徒四壁。有的人家,还有几个年幼的孩子,坐着小板凳,在家中写字,盼着远方的爸妈回家……

诚然,我们需要承认差异与不公的存在。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缩小差异,给每一个人更好生存条件的理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是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生有所盼,死有所归,亦是个体尊严与价值的体现。或许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但我们应该尽力保障每个人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少一些坎坷,多一些希望。

怀着这样的憧憬,小队来到湘水之南的新田县。

村委座谈,入户调研,产业参观。这片土地的山,水,人,宽广而温和,远离了霓虹的喧闹,保留了最初的质朴自然,纵然平凡,却在小队成员的心中,留下久久不散的涟漪。

难忘每一个走进农户才触碰到的农村故事。因双胞胎早产而花掉巨额费用的小家庭;因单身而孤苦无依的聋哑老人……这些真实的故事和人物触动着队员们最柔软的内心深处,也在引发我对社会的思考。

农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它需要为人们提供最根本的物质基础,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此外,农业还深受自然灾害影响,诸多因素使得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盈利微薄。在古代,农民们虽然没有多少收入,但“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使得世人的敬重平衡了金钱的匮乏。但是今天,当社会地位早已与经济挂钩,平衡的天平颓然倒下,那些失去了目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安慰?

人口的转移,乡村的变迁,是无法改变的社会大潮,它遵循着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一产业占比向二三产业占比让位的现象。但占比的让位,不代表农业整体收入的减少。如何在农业人口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利用先进的企业,技术和制度,创造出足够全国近14亿人口的生存的农产品,并为从事农业的人,留在农村的人带来更多的福利,才是更加重要的课题。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正为此做出探索和努力。

“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完成了初级农产品到农产品加工直至最终商品化的过程,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有机富硒作物的培育,满足了人们对于绿色,天然,健康的期盼;标准化的流水作业,提升了生产效率,科技在生产力提升所起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然而,发展中难免有瓶颈:天灾面前,缺乏足够的农业保险作为生产的“安全网”;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优势引进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这又回到了解决贫困之道最重要的一方面——人才,因为人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但一个地区的硬件设施,医疗、养老保障,以及发展机遇,都会影响人才对于地区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上广的房价高得离谱,生活压力大得可怕,还是有无数人渴望涌入的原因。地区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导致了人们拼了命地挤到一二线城市,那些人又使得当地更加繁荣,又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就像是越卷越大的漩涡;相比之下,原本不够发达的地方因为人才的流失越发凋敝,陷入恶性循环。

中国有九百六十多万平方的国土面积,存在着无限可能,我们为什么不能充分的发掘每一处的优势,让更广大的地区恢复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吸引更多的人回到故乡?如果能够渐渐缩小地区差异,打破城乡二元的分界,为乡村的人们提供更多的生活,医疗,工作,养老的保障,为乡村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既能减轻大城市的人口、环境及资源压力,又可以缩小日益拉大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差距,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感,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繁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