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站在草原望北京简谱(有了解蔡文姬的生平简介和历史典故的大佬吗?说明一下可以吗)

站在草原望北京简谱(有了解蔡文姬的生平简介和历史典故的大佬吗?说明一下可以吗)

发布于:2023-12-30 20:16:01 来源:互联网

谢邀。

蔡文姬,东汉末著名才女,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高擎“建安风骨”旗帜下,与“建安七子”相颉颃并以才华著称的女诗人。

一、生平简介

蔡琰、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之女。博学有才辩,妙解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兴平中(194~195年),天下丧乱,她被胡骑所获,陷于南匈奴十二年,与左贤王生二子。曹操素与其父友善,遣使者以金璧赎之。后再嫁同郡董祀。所作《悲愤诗》今尚流传。

二、坎坷人生

蔡文姬的一生,诠释了东汉末年才女佳人的悲惨命运。

(1)冰火两重天

蔡文姬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蔡文姬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她逐渐在音乐、文学等方面崭露头角,其博闻强记,才华出众,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董卓被杀后,蔡邕因被董卓信任重用,亦难逃厄运,最终死在了大牢里。

父亲的去世,蔡文姬人生突遭变故,是其一生遭遇最大的坎坷。

她少年曾随被陷获罪的父亲度过一段亡命流离的生活。后来嫁给河东卫仲道,又遭亡夫,因无子而回家寡居。同时关中地区战乱不断,蔡文姬只能随着难民们东躲西藏。

不幸的是,在胡兵的一次抢掠中,蔡文姬被掳到南匈奴。后被献给了匈奴左贤王,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匈奴生活。

(2)匈奴生活

蔡文姬在匈奴的生活,史书上是这样记的:“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虽然左贤王对蔡文姬恩宠有加,她甚至还学会了吹奏当地的乐器“胡笳”和语言,但对故土的思念一刻也没停止过。蔡文姬之所以能够忍辱偷生,只是为了一个信念:有朝一日重回故国。正如她在《胡笳十八拍》诗中所写的:”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损身兮心有以。”

(3)文姬归汉

曹操与蔡邕,当年曾有文字之交,并对这位大学者也非常敬佩。他痛伤蔡邕绝后,恰逢此时曹操已成为一代雄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多年来侵扰边境的乌桓、匈奴奴隶主贵族大张挞伐,斩杀了塌顿单于,招安了乐土归顺的部落酋长,蔡文姬的丈夫左贤王也在归顺之列。曹操扫平北方割据势力,实现了统一。

曹操有闲情逸致回忆过去,想到了故交蔡邕还有血脉存世,便派人四处打听。

然而,多次努力,始终没能打听到蔡文姬的消息。

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初,功夫不负有心人,曹操终于获悉蔡文姬在南匈奴。

曹操大喜,立即派使者携带黄金两千两、白壁一对,将蔡文姬赎了回来。

(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载:喜讯传来,文姬欣喜若狂。他在《胡笳十八拍》这写道:“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在蔡文姬的心目中,尽管自己是个孤女,是个流落异国的不幸者,但祖国没有忘记自己…”。

蔡文姬回到故国后,凭着惊人的记忆,把在战火中遗失的父亲生前的四千多卷书籍文稿中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满意。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他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搜罗文士以及不惜代价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4)三次婚姻

蔡文姬一生有三段婚姻,非常坎坷。

第一次嫁给了情投意合的卫仲道,可惜他很早就得病死掉了。

第二次就是被迫在匈奴做了左贤王王妃。

第三次则是曹操亲自做媒将蔡文姬嫁给她的同乡,校尉董祀为妻。董祀是一位富于才学的官员。曹操任命他为长安典农中郎将,管理长安一带农业,聚军屯垦,恢复生产。

三、文学成就

建安时期文学发展有了崭新面貌。围绕曹氏父子聚集了“七子”、蔡琰等众多的作家,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一个诗歌高潮,其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称之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蔡文姬在诗歌中,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现在流传下来的三篇,都是自传性的作品。特别是五言《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

五言《悲愤诗》长达五百四十字,像这样的长篇叙事诗,是前此文人诗歌中所没有的。诗歌生动的描写了自己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她被擄途中,受尽折磨和侮辱以及在滞留胡中的漫长岁月中无时不为思念亲人乡土的感情所煎熬。诗歌通过诗人自身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凄惨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滔天罪行。

蔡文姬流传至今另有《胡笳十八拍》,相传亦是她的作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