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一鸣惊人成语典故(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为何三年不鸣又如何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成语典故(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为何三年不鸣又如何一鸣惊人)

发布于:2023-12-27 13:58:08 来源:互联网

楚庄王三年不鸣,是因为楚国有权臣,他刚刚当上楚王,要是随便鸣,那就危险啦,所以他故作闲散,静观其变。

我曾经出版过一个书,叫《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里面就有这一段,贴上来,请大家阅读。

从晋国的首都绛都往南一千多里,即是楚都郢城。一千余里的距离,风俗为之一变。北方高大宏伟的高堂在这里依然可见,只是在高堂之间,多了许多结构细小但建造更为精巧的楼台阁舍。这种高低搭配、长短结合、层楼云叠、结构曲折的建筑相互结合,形成独特的南方气息。

而北方颜色较为单一的素色长袍到了南方,也呈现更为鲜活的色彩,形式多样,颜色不拘一格,夺目的大红是流行色。南北士人俱有高冠长缨。北方的冠形式简洁单一,体现出士人严谨端庄的气质,而南方则流行一种模仿獬角形状的獬角冠,又或者是一种高得夸张以至被称为切云冠的高冠。屈原就是这种高冠的忠实拥趸。至于佩饰,南北一样,俱爱腰挂长剑,带附佳玉。而南方的楚国,却又流行一种用花草制成的佩饰。

庄严与活泼,夸张与收敛。这大概是南北文化的初印象。文化上的差异因为地域而产生,又常会因为地域而消失。当楚国将国都从偏远的丹阳搬到了靠近中原的郢城,楚文化与中原的周文化不可避免的要产生一场难分伯仲的碰撞。

自楚武王开始,楚国在每一届楚王的带领下,朝着中原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让楚国这个素不为中原认可的南方荆蛮渐渐进入中原视野,并逐步被认可,乃至成为一些国家心中的霸主国候选。

这种势头,从没在以前任何一届楚王身上停止过。而这一次,似乎出现了停滞的现象。

“南方的山上有一只鸟,三年了,它没有挥动一下翅膀,也没有鸣叫一声,请教君王这是为什么呢?”

楚国高大富丽的宫殿里,刚停下的乐声似乎还在梁上旋绕。宽阔的大殿中,更是弥漫着醉人的酒香。大夫伍举坐于下首,似笑非笑地朝上面的君主发了一问。

君王穿着宽松的大袍,高冠斜戴,神情慵懒地靠在扶案上,面前的酒桌摆满了佳酿美食,两边束手立着刚停下曼妙舞姿的乐者。而君王的一手抱着郑国的美姬,右手揽着赵国的美姬。

君王醉眼蒙胧,似乎在揣测着伍举此话的含量,又似在思考着怎么回答。

三年了,三年了啊,想不到这只大鸟已经潜伏了这么久,连它本人都没有意识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

想了一会,君王突然大笑起来。随即爽朗地回答道:“三年不挥动翅膀,大概正在长羽翼吧,三年不鸣,大概在观察周围吧。伍大夫就不必着急了,我看,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必将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必将惊人。”

愣了一下,伍举脸上露出喜色,连忙起身告辞而去。

“来,奏乐,起舞,饮胜!”

悦耳的乐声再次响起,大殿又恢复了轻歌曼舞、酒泛色香的景象。

只是在一片欢歌笑语当中,君王突然发出一声难以察觉的轻叹。

三年不飞,不是不能飞,而是围绕它的猎人太多。每一个人都拿着弓箭,准备俘获这只华丽的大鸟。

君王,楚国楚庄王。

这一年是楚庄王继任国君的第三年。这三年,是楚庄王纵情歌舞、放纵自己的三年,同样,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三年。

鲁文公十三年,楚穆王去世。这位楚穆王通过弑杀自己的父亲上位,偏偏他的父亲楚成王还是楚国历史上很有声望的楚君,所以楚穆王上台之后,楚国反对他的人很多,隔三差五的就有人叛变。这个情况导致了楚穆王一直没办法到中原参与霸主争夺,也就晚年,趁着晋国内乱,让郑宋二国跟着他打了一回猎,后面因为楚国后院起火,就没了下文。另一个后果是楚穆王对儿子的教育问题抓得不紧。最突出的问题是给儿子选老师上不太认真。

楚国的太子教育可是楚国的一大竞争优势,其名气并不亚于今天的湖北黄冈教育。楚文王的老师葆申就不说了,就是楚穆王本人的老师潘崇也是一个很有权谋的人。可楚穆王给自己儿子熊旅安排的老师就有些马虎。

熊旅的老师有两个,一个叫斗克,一个叫公子燮。这两位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是楚国的下岗大夫。

斗克,原本是申县的申公,申县是楚国的大兵,也是兵源县,经常要派出去打仗。在一次跟秦国的交战中,斗克被秦国俘虏。八年后,秦国被晋国打败,为了交好楚国,秦国才放出子仪,派他回国议和。斗克倒是不辱使命,秦楚达成和平协议,只是楚国似乎忘了子仪的功劳,并没有因此重用他。

另一个公子燮则是要求进步不果,这位仁兄理想远大,想当楚国的执政官。他倒也不是无名之辈,曾经率楚军灭了一个叫蓼的国家。这个国家很小,但有独特的地位,是上古高阳氏八大贤人之一庭坚后人的国家。公子燮把这个国家一灭,等于庭坚这位先贤以后就收不到纸钱吃不上腊肉了。

这对文化而言,实在是一件让人惋惜的事。

让一些东西消失,对楚国来说,这是扩张的需要。可公子燮想凭这一件功劳就想竞争令尹这个职位有点异想天开。楚国现在的令尹叫子孔,曾经立下一次灭掉六个背叛楚国的大功。

楚穆公看不上这两人,一个在他国太久,政治审核难通过,一个立功尚微竟想当令尹。但不用就不用吧,楚穆公还把这两人安排为自己儿子的老师。颇有点废物利用的感觉。

这个安排终于出问题了。

楚穆公死后,儿子熊旅继任国君,两位就开始有想法了。

从这一点上看,这两位确实不堪重用,本身是君王的老师,以后自然有许多的机会往上爬,竟然如此急不可迫。

这两位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在楚庄王登位的第一年。

这两个师傅来这一出,就把新上任的楚庄王给坑了。令尹成嘉以及太师也就是楚穆公的师傅潘崇谋划袭击在舒地的各部落,留下子仪跟公子燮扶助国君驻守国都。等成嘉跟潘崇拉出军队。这两位马上就开始行动起来。

第一,先把郢都的城墙进行加固。从这一点看,这两位再次证明自己是个草包。造反这种事,讲究短平快,迅速控制局势,修城墙那是打持久战用的。

第二,宣布郢都戒严,并公告成嘉跟潘崇有罪,并趁机将这两人的财产划拉了一下瓜分了。这同样是一个草包行为。革命尚未成功,就分起战利品了。

第三,派人前往前线刺杀令尹成嘉,结果失败。

事情到了这一步,两位败局已定。成嘉与潘崇迅速回师,围攻成嘉。眼见前些日子加固的城墙也守不住。这两人灵机一动,挟持着楚庄王杀出城,准备逃到楚城商密另起锅灶,成立流亡政府。

在经过庐地的时候,庐地大夫戢梁热情邀请他们休息一下,补充一下物质。这两个头脑一热,欣然前往,结果一去,两人的脑袋就掉了下来。

这种斗争在楚国并不新鲜,在春秋时,楚国的君王更迭往往伴随着流血事件。但在这件事情当中。楚庄王实在倒了血霉,他本人对两位老师的作乱毫无所知,更没有半点参与的意思。

可这个事情已经说不清了。毕竟这两人是你的师傅。后面又跟着他们出逃。你说你不知情、没参与、不支持。谁相信啊?

成嘉派人接回了楚庄王,依旧让他当上了国君,可眼中已经多了一丝猜忌。

从那一天开始,楚庄王就变成了一个酒色之徒,天天在家里开PARTY,什么事情也不管,政事全交给了成嘉大夫。

这个事情楚国大夫们一开始还能接受,毕竟小伙子嘛,才二十出头,刚上任又碰上这么一档子事,压压惊总是必要的。再说,以前的楚成王不也任性过嘛,最终在大夫们的集体教导下回到了正道。

可渐渐地,事情不太对了,楚庄王的PARTY一搞就是没有尽头的样子,都快三年了,竟然一个正儿八经的政令都没有下。

这下,楚国的大夫坐不住了。老这么下去。楚国的大业怎么办?

于是,大夫们纷纷前去劝谏,一来二往的,搞得楚庄王烦不胜烦,干脆在宫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了数个杀气腾腾的字:“有敢谏者死无赦!”

这也是欺负楚国现在没有热血大夫了,要搁到以前,碰到葆申、鬻拳这样的,只怕早就一脚踢翻这个牌子,抄着兵器就上来兵谏。

前面的伍举本来也是来劝谏的,一来就被楚庄王板着脸教训了一顿,警告他难道没看到门口的牌子吗?

伍举却不慌不忙给楚庄王讲了那个大鸟的故事。

伍举得到了自己想到的答案,心满意足地回去了。他知道,虽然不知道是那一天,但楚国这只蜚伏三年的大鸟即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当然,这个消息目前来说,还是一个秘密,考虑到楚国复杂的局面,伍举没有将这个消息广而告之,而是藏在了心里,这导致另一位大夫心里如火燎一般。

大夫苏从直接冲进了王宫,楚庄王依旧在开他的宴会,苏从一看,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这里正喝酒唱歌跳舞,突然跑进来一个人,披头散发的,啥也不说,直接就哭,实在影响气氛。无奈之下,楚庄王叫退歌舞队。阴沉着脸问道。

“苏大夫,你这是干什么,跑到寡人这里嚎哭。”

“臣马上就要死了,楚国也要灭亡了,臣能不哭吗?”

“你这是什么意思?”楚庄王皱着眉,狐疑地望着对方。

“臣接下来要劝告您,您肯定听不进去,这不是必死吗?您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见,天天纵情歌舞,不理朝政。楚国能不灭亡吗?”

又是一个来劝的。楚庄王冷笑两声,目光如刀般望向苏从,“你果然是不想活了,我早就下令,谏者死。你明知故犯,岂不是太傻了?!”

苏从反而停下了嚎哭,“我死了有什么关系,我死了,天下人都知道我是忠臣。可寡君要是执迷不悟,国一亡,你就成了亡国之君!”

“你!”楚庄王怒极,手握在了剑柄上。

大殿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大家都噤声束手,生怕触发国君之怒,而苏从倔强地挺着脖子。

“好,好!”楚庄王突然大笑起来。

“来人,将这钟鼓撤下!还有这酒案!”楚庄王来回走,激动地指挥着仆从,最后指向那群艳丽的歌姬,“还有你们,都可以下去了!”

“从今天开始,寡人不再是昨日的寡人,楚国也不再是昨日的楚国。”

楚庄王兴奋莫名,唯有苏从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转变,目瞪口呆,神情极为精彩。

是的,这是他未见的楚王,却是楚庄王心中隐藏的王者。

那只卧居在南方山冈的大鸟,他不振一翅,只待羽翼开始丰盛,他不发一鸣,是将周围所有的动静一一纳入眼帘。

今天,他如南方之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可以到我在今日头条的专栏阅读,搜脑洞历史观,查找专栏《读懂春秋》就可以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