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南侨机工:青山不老,浩气长存

南侨机工:青山不老,浩气长存

发布于:2022-11-09 09:1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南侨机工:青山不老,浩气长存”,希望大家喜欢。

南侨机工:青山不老,浩气长存

徐文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09日 第06 版)

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2022年10月29日在重庆永川逝世。

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夏玉清说,南侨机工承载的爱国情怀与乐观精神,已成为全球华侨华人的共同记忆。

保障“抗战生命线”畅通

南侨机工,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抗战初期,中国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只好转战西南,修建连接云南与缅甸的滇缅公路。当时国内缺少汽车驾驶人员,大批军事物资、生活用品难以运往国内。1939年,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3000余名华侨回国担负起滇缅公路抗日军运任务,保障了“抗战生命线”的畅通。

“曾在滇缅公路考察的蒋梦麟认为,南侨机工‘处境均极其困难而士气甚旺,彼等食在车中,睡在车中,甚至生死亦在车中,服务精神殊足令人惊叹’。”夏玉清表示,战争讲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南侨机工在敌人轰炸、疾病侵扰的环境中,承担起军需的运送任务,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重要转机。

夏玉清称,据档案记载,在运输途中,1/3以上的机工牺牲在“滇缅公路”沿线。

1942年5月,滇缅公路中断,一部分南侨机工承担了“驼峰航线”军事物资运输接转任务;一部分南侨机工以其语言、技术优势服务于美英盟军在昆明的军事机关,担任翻译、文员等职务。

积聚起保卫国家的力量

“我曾与蒋印生老先生共同参加会议,当时他已90多岁,但与会时腰板笔直,讲话铿锵有力,尽显军人气质。”夏玉清回忆。

在他看来,蒋印生谦逊有礼、生活朴素简单。“他和大多数机工一样,并不认为自己做了多大贡献。他们常说,比起牺牲的战友,能够亲眼看到中国的变化已足够幸运。”

马来西亚女机工白雪娇的书信中曾写道:“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和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虽然我的力简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夏玉清说,南侨机工本可以在海外享受富有、安逸的生活,却选择了炮火纷飞的战场,他们用平凡的血肉之躯,积聚起保卫国家的力量,这背后离不开海外华侨家庭、社团的支持。

滇缅公路蜿蜒崎岖,山高岭峻,天气寒冷,在东南亚地区生活的机工多受苦寒困扰。得知此事后,陈嘉庚迅速动员华社置办寒衣和药品,南洋各地华侨积极响应号召,出资出力把物品运送到机工手中。

这段热血爱国史将永存

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虽已离去,但这段鞠躬尽瘁、以身许国的热血爱国史将永存于天地间。

“南侨机工不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不畏山高路远的乐观态度以及自立自强的精神将被人们铭记,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也将成为对华裔新生代进行爱国教育、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夏玉清说。

2018年,“南侨机工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镌刻在人类历史的长卷上。近年来,夏玉清一直为设立全球华人公祭南侨机工纪念日奔走呼吁。他认为,这段记忆是海外华侨华人和中国命运相连的最好印记。

(据中新社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