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行走城市乡野,记录中国脉动

行走城市乡野,记录中国脉动

发布于:2022-06-06 09:2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行走城市乡野,记录中国脉动”,希望大家喜欢。

2022“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启动——行走城市乡野,记录中国脉动

本报记者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6月06日 第07 版)

参加“看中国”项目的外国青年与中国学生,携手拍摄纪录片。“看中国”项目方供图

在肇庆传统美食“裹蒸”里,来自加拿大的青年教师寻找到了抚慰人心的“中国味道”;身处青岛当地社区,来自巴基斯坦的“理工男”感受到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从武汉评书老艺人身上,来自菲律宾的博士“学霸”看到了古老中国延续千年的文化基因;穿梭于重庆大足“巨型稻”田间,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女孩走入了中国人的“禾下乘凉梦”……

5月初,随着2022“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在湖北、山东、重庆、广东等地启动,近40位外国青年导演携手中国高校学生,就非遗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城市发展等热点议题拍摄纪录片,以外国青年的视角,讲述他们眼中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多元题材,新鲜视角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以下简称“看中国”)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赞助、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一项跨文化交流项目,创办于2011年。截至2021年,共有来自五大洲的804位外国青年,以及来自37所中国高校的1400多位中国学生参加,共创作了包括20多个语种在内的779部纪录片,斩获142项国际性奖项。

2022“看中国”的年度主题为“风华·风尚·风光”,旨在通过外国青年亲身体验和影像创作,探索中国人的风华、中国社会的风尚和中国广袤的自然风光。目前,已有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大学、肇庆学院、暨南大学等高校的近40位在华外国青年,在多地展开拍摄。

在湖北,来自韩国、菲律宾、老挝、孟加拉国等国家的10名国际学生赴武汉大街小巷,寻访东湖,体验“过早”,欣赏评书,感受楚剧,登上黄鹤楼,走近出租车司机与外卖员……将“流动”的武汉记录在影像之中。

在山东,来自巴基斯坦、苏丹、津巴布韦、伊朗等国家的8位外国青年,选取“胶州花馍”“青岛啤酒”“青山渔村”“时尚青岛”“社区生活”等主题,记录自己眼中鲜活的青岛。

在重庆,来自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牙买加、刚果(布)等国家的12位外国青年,走进美丽“地球村”、大数据产业园、安居古城,走近守护金佛山的科研人员、阴条岭守山人、乡助山野·阅读计划,观察不同角度的重庆。

在广东,来自波兰、加拿大、厄瓜多尔、博茨瓦纳、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9位外国青年,将镜头聚焦羚羊峡“守峡人”、“裹蒸”传承人、乡村教育者、端砚制作者等,展现广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深入体验,独特观察

纪录片的拍摄,让外国青年看见了不一样的中国。

广东肇庆学院的加拿大籍青年教师包小可虽然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如果没有参加这次拍摄,他很难有机会获得如此深入的体验。

为了拍摄传统美食“裹蒸”,包小可与项目组成员从肇庆砚洲岛的稻田启程,前往当地古迹包公楼、草鞋街、下瑶村,了解“裹蒸”背后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和民间信仰,探访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纯手工包制裹蒸的老夫妇、传统手工裹蒸家庭作坊的年轻传承人,由此诞生了《稻路》这部纪录片。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人坚持慢慢地做一件事,传承一门食物的制作手艺,很了不起。‘裹蒸’传承背后变的是传承人,不变的是情感,是对家的味道的诠释,是家庭亲情的延续,更是中国人对于家的眷恋和重视。”包小可说。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老挝籍本科生祝名,在拍摄《东湖,不止东湖》之前,对武汉东湖的印象仅仅是一处美丽的景点。等到他真正走进东湖,才发现东湖背后的生态建设、人文底蕴也有着大文章。

在祝名看来,东湖看起来平淡,但是真正走进其中,和在里面行色匆匆或者徐徐漫步的人聊天时,会有不一样的新发现:“我现在知道了东湖哪个地方是动植物保护区,东湖对于武汉和武汉人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东湖承载着武汉,包容着武汉人,这是它的重要价值。”

来自西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刚果(布)籍留学生谢天一,关注的是中国农村的变化。他走进重庆大渡口区跳磴镇南海村,看到当地村民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开办“地球村”农家乐,解决村民就业,并探索用新媒体平台做农村电商主播。经过6天的拍摄,他对中国新农村、新农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南海‘地球村’的发展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谢天一说,“希望我们的纪录片《小村大爱》能够真实讲述这里的故事,让更多人特别是不了解中国农村情况的外国人,通过纪录片了解中国乡村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表示,“看中国”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中国的新视角,向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据介绍,随着湖北、山东、重庆、广东四地的拍摄陆续收官,“看中国”随后还将在浙江、辽宁、四川、北京四地开展。届时,主办方将在国内外开展“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稻米”项目、“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十年”全球展播、中外青年文明对话论坛等活动,展映和传播今年的拍摄成果,将外国青年在中国实地了解到的新时代中国面貌,呈现给世界。

收获友谊,促进交流

“看中国”不仅让世界看到一个美丽、开放、充满活力的中国,也为参与其中的中外青年带来了学习、交流的机会。

每次拍摄前,所有参与者都要接受影像创作培训,学习如何用风格多样的镜头语言创作出更为打动人心的作品。为他们上课的有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也有国外的知名纪录片制作人士。

“拿摄像机出去拍摄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莉莉说。她原本对影像拍摄并不熟练,通过学习和实践,她逐渐掌握了拍摄和剪辑等技巧,解锁了运用影像创作讲故事的技能。

在短则六七天、长则半个多月的拍摄中,外国青年与中国学生通过“外方导演+中方制片+中方跟拍”的模式,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圆满完成拍摄任务,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前往重庆南川金佛山拍摄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也门籍学生艾布迪,在与中方制片人、西南大学学生管韵和王林腾的合作过程中,不仅培养出了默契,而且互相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拍摄结束后,他们在生活中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覃育婧此次跟拍了外国青年的四组纪录片,在记录影像的同时,她与各位导演制片从陌生到相识相知,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虽然有辛苦,有疲惫,但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渴望,是和大家一起去探索、尝试和突破自我的过程。”她期待通过纪录片,将文化开放与文化自信并存的中外文化交流之美,真实呈现在世人面前。

对于中外青年在“看中国”里全方位合作,近距离感知真实中国的行为,外方指导教师、印度国立设计学院阿伦古普塔教授给予了充分肯定,高度赞扬了中外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团结、勇敢和创新精神。

“促进中外青年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我们始终坚持在做的事情。11年来,‘看中国’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且诠释了文化交流的价值,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理解、尊重与包容。”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看中国”项目创始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说。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外青年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为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