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甲骨文特展亮相国博提取汉字中的文化基因

甲骨文特展亮相国博提取汉字中的文化基因

发布于:2019-10-29 08:31: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甲骨文特展亮相国博提取汉字中的文化基因”,希望大家喜欢。

甲骨文特展亮相国博

提取汉字中的文化基因

本报记者 邹雅婷

一对父子在国博参观甲骨文文化展。胡 锐摄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胡 锐摄

商代“亚酌”青铜钺。胡 锐摄

一座汉白玉雕刻的模型,甲骨层层堆叠,再现了殷墟127号坑甲骨堆被发掘时的场景。1936年,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发现一个储藏着大量甲骨的圆穴,其中清理出甲骨17096片,出土数量为迄今考古发掘之最。当年为了永久保存罕见的YH127坑的面貌,曾请技艺高超的石匠雕琢了一个模型。这个珍贵的模型在日本侵占南京时曾埋入地下,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0月22日,“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序厅中展出的殷墟127号坑甲骨堆模型,勾起了人们对甲骨被发现、发掘的惊世过往的追忆。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博首次举办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文化展,从文字视角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馆藏甲骨首次大规模展示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迄今可见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

在全世界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1/5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的认可。

此次国博举办的甲骨文文化展,通过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等,带领观众走近中国文字之源,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展览分为“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个单元。“契文重光”单元简要叙述了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文例、字形特点及甲骨文的分组等,让观众对甲骨和甲骨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契文释史”单元展示了甲骨文及其反映的商代社会,分为商王世系、祭祀与信仰、战争与军队、贵族与职官、畜牧与田猎、天象与农业、疾病与生育、地理与方国、西周甲骨9个主题。“契于甲骨”介绍了120年来重要的甲骨学者及研究成果,在这一单元可以看到刘鹗辑录的中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甲骨四堂”之一王国维给子衡的手札等。

作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甲骨第一次大规模展示,同时还商借了国家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考古研究院、宝鸡周原博物院等单位的甲骨文物。许多大版、完整、涂朱的精品甲骨汇聚一堂,十分难得。

再现殷商历史文化

“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经过一代代专家学者的努力,甲骨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介绍,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有16万片左右,已知的甲骨文单字有4000多个,已经辨识出的字大约为1400个。通过甲骨上的文字记载,今人可以了解殷商时期的历史事件、礼制文化、社会生活等。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是展览中备受瞩目的珍品。它记载了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五月壬午日,王在麦麓田猎,捕获了犀牛,宰丰因有功而受到赏赐。骨匕的文字内容为单纯的记事刻辞,极为罕见,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及周祭祀谱具有重要价值。骨匕由犀牛的肋骨制成,正面随形雕刻精美的纹饰,并嵌有绿松石,是异常珍贵的艺术品。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是罗振玉《殷虚书契菁华》中收录的著名甲骨大版之一。此骨硕大完整,叙辞、命辞、占辞及验辞四项俱全,只有局部残损。卜骨内容颇为丰富,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方面。

在展出的甲骨中还能看到商王朝4天之内遭受5场异族侵犯的记载,看到日月频食、“大骤风”等特殊自然现象的描述。

“除了文字记载的内容,甲骨文有些字本身就体现着当时的礼制和文化。”黄德宽说,“比如甲骨文中的‘女’字,就是两只手放在前面跪在地上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的一种礼节。”

除了殷墟甲骨,展览中还有几片重要的西周甲骨。“文王”卜甲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是一枚龟腹甲残片,右端刻“玟王”两字。“玟”是“周文王”之“文”的专用字。西周甲骨是商代甲骨的继承和延续,是研究商周关系及西周早中期政治、经济、地理、职官、历法的重要资料。

让观众读懂甲骨文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甲骨文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展览中配以青铜器、陶器、玉器、书籍等辅助展品,并加入了丰富的多媒体展示手段。“甲骨文宇宙”全息投影、制作甲骨文吉祥话、扫码获取甲骨文表情包等备受观众欢迎。

“五行·射日”多媒体沉浸式体验吸引了许多观众。在一个单独的体验空间里,中央是一台触屏设备,周围的展墙呈现光影效果,观众可以在触屏上选择五组情境体验和一部动画片。五组情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主题,用甲骨文字构成金戈铁马、茂盛森林、风雨湖泊、部落篝火、土地众生等画面。动画片《射日》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后羿射日的故事,在画面的间歇,甲骨文动物会踩着鼓点列队巡游。据介绍,这些画面中的图形符号均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的甲骨文设计字形。

“这次展览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多媒体互动环节,将晦涩的甲骨文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孩子看展后会对汉字的起源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带着孩子观展的刘先生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小谭一得知展览信息就和几个同学赶来看展。“展览很棒,汇集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重要甲骨,而且用青铜器等配套展品和多媒体形式增强了通俗性和趣味性,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商代历史。人们可能觉得3000年前的文字很遥远、看不懂,但通过这样的展览以及甲骨文表情包等文创产品,大家会感到甲骨文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为配合此次展览,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研发了甲骨文书立、镇尺、笔记本、包、伞等20余款文创产品,将在11月中旬同大家见面。据悉,展览将持续两个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0月29日 第 07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