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艺术改造的力量从实用性到艺术性华丽转身

艺术改造的力量从实用性到艺术性华丽转身

发布于:2018-05-20 08:03: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艺术改造的力量从实用性到艺术性华丽转身”,希望大家喜欢。

艺术改造的力量

强 薇

毕加索的画作《女人的半身像》。

泰特现代美术馆大厅。

展出的三维结构作品。强 薇摄

泰特现代美术馆外景。人民视觉

邂逅泰特现代美术馆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从庄严气派的圣保罗教堂出来,走上千禧大桥跨过泰晤士河,进入泰特现代美术馆,是徒步丈量伦敦的经典路线之一。美术馆门前,一个年轻人弹着吉他随性地唱着情歌,伴着歌声,我走进了这座现代艺术殿堂。

从实用性到艺术性华丽转身

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前身,是一座废弃的河畔发电站,位于泰晤士河南岸。发电站建于1891年。1947年,由于煤炭紧缺,工程师对其内部设备进行改装,使之成为英国第一座燃油发电站。然而从1973年,油价开始超过煤价,发电成本不断上涨,这座发电站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1981年10月31日,河畔发电站正式关闭。1995年,泰特美术馆宣布将把它改建成一座现代美术馆。

如今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基本保留了英国著名建筑师贾莱斯·吉尔伯特·斯科特设计的外表。斯科特的设计,擅长将传统的哥特式风格与现代主义融合,使得建筑在宏大中不失简约,标志性和实用性兼备,英国经典红色电话亭便是其代表作。美术馆内部的改造和重装则由两名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操刀。也许很多中国人对他们并不熟悉,但说起他们与中国同行联合设计的鸟巢——中国国家体育场,恐怕就无人不晓了。

2000年5月1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为泰特现代美术馆开馆剪彩。这座历时5年改造、耗资1.34亿英镑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开放第一年就迎来了全球约525万参观者。

走进美术馆,巨大的涡轮车间被因地制宜地改造成一间间展厅,曾经的钢筋结构清晰可见,辅之以明亮的灯光和玻璃墙,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展室依照能最大程度表现出作品张力的方式进行布置,让参观者能够全身心投入,用五官充分接受艺术的冲击。

享受过精神盛宴,不妨再登上美术馆的最高处享受设计的另一种绝妙。在主楼顶层加盖了一个约两层高的房间,全部配以玻璃,力图让室内尽可能获得自然光线,成为一处小憩的浪漫场所——参观者或是在这里轻啜一杯咖啡,或是走出玻璃房俯瞰伦敦。不远处,英国第一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灰绿色的圆顶,欧洲第二高塔——碎片大厦,夕阳余晖映照下的泰晤士河,艺术和自然之美尽收眼底。

日落后,原本旧厂房高耸入云的烟囱上,会亮起一盏被命名为“瑞士之光”的灯光,伴着这座新生的艺术殿堂,与泰晤士河畔夜景相得益彰。

荟萃20世纪经典现代艺术作品

泰特现代美术馆专门收藏20世纪现代艺术,包括毕加索、马蒂斯、蒙德里安、达利、安迪·沃霍尔等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不可否认,现代艺术的受众群体较小,对于每件展品也是见仁见智。徜徉在泰特现代美术馆里,站在作品前凝思良久的艺术迷和走马观花的游客,每每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当看到巴勃罗·毕加索和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相信没有人不会停下脚步。

毕加索和达利的关系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两位艺术大师如师徒、如友人更如父子。他们互相以对方为模特画的《扮演小丑的萨尔瓦多》和《毕加索在21世纪的肖像》,谁也说不清究竟是对彼此的致敬还是戏谑。

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常年展有达利的几幅经典作品。《变形的水仙》以希腊神话为灵感,美男子纳喀索斯爱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最终溺水而死化作一朵河边的水仙花,日夜与自己的倒影为伴。但达利的画作却并非塑造了一般视觉上的唯美:岸上,一只极具质感的手,握住了一朵从蛋中长出的水仙花;水里,这只手的“倒影”,仔细看却更像是一个男子低头痛苦地沉思,蛋和水仙花也化为男子的头部和头发。这幅画完成于1937年,正值西班牙内战期间,画作的背景也是黑烟与红土交错,荒芜不堪。

另一幅惹人注目的展品,毕加索最有名的画作之一——《哭泣的女人》。画作的主人公据称是朵拉·玛尔,毕加索的情人、他的创作缪斯,然而毕加索却用一句“除了哭泣,对她无所记忆”来形容与朵拉长达10年的关系。画中的朵拉面部极度扭曲,立体的线条、夸张的表现形式和强烈对比的颜色把她的怒泣刻画得淋漓尽致。有人说,这是毕加索“畸形女人作品中最动人的一幅”。《哭泣的女人》同样完成于1937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两位大师的创作或许是始于不同的心境和初衷,但两幅画作共同展现出的悲愤基调也许是战争的阴影在毕加索和达利心中的一种投射。

此外,美术馆还经常举行重量级的艺术展览。刚刚结束的阿梅迪奥·莫迪利亚尼回顾展,是这位著名的意大利画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个人回顾展,他的12张裸女作品,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了画作在当时社会引起的轩然大波。

工业遗址在创新中重生

将废弃厂房改建成艺术基地,事实上正成为工业遗址“凤凰涅槃”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如今已是声名远播的艺术创意中心;洛杉矶酿酒厂艺术村顾名思义,沿用了一个酿酒厂的建筑,目前是美国艺术界无人不晓的创意中心,不少艺术大师成名前都在那里进行过创作;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由一座旧火车站改造而来,现在被视为“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

拥抱过往情怀,享受一切美好,这正是世界各国设计师、建筑者用创新思路“拯救”废弃建筑的共同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不断推进,一些往日曾担当重要角色的工厂、发电站、码头等,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些工业遗址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其使命是否终结?“转型”其实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

在这些工业遗址转型的过程中,现代艺术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我们无法想象将一座废旧厂房改造成精美的苏州园林,或是华丽的巴洛克宫殿,而不拘一格的现代艺术设计,却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废物利用。被赋予了“现代艺术”的建筑,其裸露的砖墙既可以被当做对老建筑的致敬,也可以成为艺术家涂鸦、创作的画布;荒芜的厂房既自成一派,饱含后工业化风格,又能给设计师无限的创作空间对其进行改造。

目前,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对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再利用,除艺术基地这个功能之外,还应该因地制宜,拓宽思路。艺术无局限,情怀加上灵感,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老建筑焕发新风采。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20日 07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