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工匠精神去哪儿了?不专注:“老字号”后继乏人

工匠精神去哪儿了?不专注:“老字号”后继乏人

发布于:2016-04-19 09: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日报的“工匠精神去哪儿了?不专注:“老字号”后继乏人”,希望大家喜欢。

不专注:“老字号”后继乏人

“老字号”是一个地方的“金字招牌”。“老字号”非遗技艺的土壤最适宜“工匠精神”的茁壮而出。作为千年古邑、江西省最早建县的18个古县之一,南城县拥有丰富的“老字号”资源,“建昌帮”中药、“洪门”蛋品、“麻姑”水粉的制作技艺等都是“老字号”非遗技艺的典型代表,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技艺绝活。但近年来,这些“老字号”大多陷入了青黄不接、人才断档、后继乏人的境地。

以被誉为中华药业明珠的南城“建昌帮”中药为例,它的炮制技艺讲究“形、色、气、味”,比较复杂,制作工序基本需要手工完成,对于制作者要求极高,不仅需要体力、技巧,还需要时间的积淀,一个工人最少需要3年的练习才能做出像样的中药饮片成品,这种情况导致了不少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个行业。而另一方面,一些掌握炮制技艺的老药工还秉持“师带徒,一律口传心授”的传统,对徒弟十分挑剔。培养一个徒弟,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自古以来,与中药炮制一样的手艺行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师傅花那么大的成本培养一个徒弟,当然还是希望能给自己带来效益,然而按照以上列举的投入与产出比,大多数师傅都不愿意、不倾心带徒弟。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华老字号”技艺的传承,根本就是要破除“师傅不愿教、徒弟不愿学”的“两张皮”问题,如同保护濒危动物一样呵护好这些濒危的“老字号”非遗手艺,让这些非遗艺人“吃香”起来。

江西南城县 彭国正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9日 20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