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丽:艺术圈的完美年轻女人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王凯丽:艺术圈的完美年轻女人”,希望大家喜欢。 王凯丽, kelly wang,祖籍山东,现居上海。杂志主编、...
2015-03-13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王凯丽:艺术圈的完美年轻女人”,希望大家喜欢。
王凯丽, kelly wang,祖籍山东,现居上海。杂志主编、国际著名跨界媒体人、艺术品收藏家。
优良的家教,培养了她健全的人格,父母从小培养她建立自信心,鼓励她做最好的。毕业于维多利亚大学,赴哈佛大学研究生商学院访问交流。年轻的她,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已是主编,2009年创建KMI(kelly media international)公司,任出版人、总策划。 此后曾担任过多本杂志主编,也拥有专业的国际出版人经验。新西兰国家新闻《 one news 》曾在黄金时间段对她两次专访。曾接受众多海外杂志、报刊、电台等采访。曾参与并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等多场国家级活动,并主办多个慈善活动从海外捐助祖国。她是连接中西文化桥梁的美丽大使。2009年11月2日至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局常委、国家总理李克强出访新西兰期间,受到总理的接见。2010年被海外媒体评为杰出青年总裁。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陪同新西兰总理John Key及首都市长,进行考察及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2013年归国在上海创建“Kelly工作室”,任丽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创办《逍遥》Mook-最有趣的跨界精英生活指南。2014年,蒸汽朋克木偶剧《爸爸的时光机》制片人、出品人。
Q: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艺术品感兴趣的?
A: 这个很难讲,如果不是与生俱来,那一定也是一直都有。我很感激,我弹琴、跳舞、也画画。最初幸运有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为我照明。其实我也可能跟很多喜欢艺术的人一样,被梵高感动着,但我跟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我的兴趣点从一开始就不在他的传奇化的经历和故事,而是他的作品本身,永远关注人的情感,简洁美妙,让我感受到人们的生命需要提携、鼓励,生活需要热情、单纯的直面人生和世界。那是种强烈的情绪,关注人性。而当代艺术,是反映并关注社会现况的,与社会责任心也有那么些关系。
Q: 您现在还喜欢你收藏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吗?
A: 这是毫无疑问的。最初的爱,是跟随在内心深处的。
Q:未来打算怎样安置您收藏的艺术品?
A:我想将来我会有自己的美术馆,我收藏的艺术品会是这个美术馆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从来不认为,谁收藏了艺术品它们就只属于谁,我觉得艺术品的社会属性是根本的,不管谁来收藏,它们在本质上、在未来都是属于社会的,收藏家只是代管而已,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它们放到好的美术馆里,让所有人都能分享。当然,现在的我还非常年轻,虽然是资本,但一定需要踏实的累积与专业。
Q: 走遍了世界各大美术馆,您是否觉得您收藏的其实是您自已?
A: 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看自己写的文字,弹自己写的曲子,唱自己写的歌儿,甚至走到世界各地时去背许多小玩意儿回家堆满,都是我的生命时空中有趣的事儿,当然最爱的是收藏与自己故事有关的画儿......收藏是我用心去生活、去理解世界、发现美好事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所有故事与经过,都是对这种方式的一种"实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收藏的是我的爱、感受、想象的对应物,概括地说,我收藏的是自己的心和照亮我心灵的那些光。
Q: 在杰夫•昆斯、达米•赫斯特和安迪•沃霍之间您更喜欢谁?还是全部都不喜欢?
A: 这些艺术家都属于敏感而又成功地抓住了自己身处时代的神经和气息的人,我对他们都很敬佩和欣赏,所以不能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对待他们和他们的作品。与过去所有的重要艺术家一样,他们能教会我们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前所未有的视野与方式去创造新的艺术价值观,还有看世界、看这个社会的独特方式。说到底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并不是由你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物构成的,重要的是有情感生长力和创造。
王凯丽(Kelly Wang)
Q: 在毕加索和梵高之间,您会选择收藏谁的画?
A: 从个人感情的角度上来说,我会优先收藏梵高的作品。但这不代表我推后毕加索,比如我非常喜欢他的蓝色时期的作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收藏它们。如果对于一个负责的藏家来说,个人喜好会是收藏的起点,但从根本上说,他还是会更多地参照美术史,从艺术的价值角度去系统地建构起自己的收藏的,他的选择不是排除法的,而是梳理式的,是有自己的线索的。如此,藏品不是罗列式的,而是有内在的逻辑和上下文关系的。
Q: 您心中的艺术大师是谁?
A: 比如张晓刚,他对艺术的认真严谨,社会责任心,在美术史上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还在不断创新,非常可敬。
Q:您是多本杂志的主编、时尚的宠儿、您是85后应该也算是中国最年轻专业的女性藏家、又是跨界策展人,您如何给自己在艺术圈定位的?
A: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于艺术领域的一个推动者。因为本身我就是个非常喜欢跨界的人,所以我希望让很多资源与艺术圈发生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我希望让那些真正优秀的艺术家、策展人有更好的大环境!能在更广泛的领域上展现其价值,还有让好的美术馆得到更多更有力的资源、资本的支持,让那些真正热爱艺术的人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长久的未来。我觉得这些角色虽然表面上看是分开的,但实际上是统一的、密切关联的,它们统一在一个大的文化系统里,拥有同样的价值观和文化理想,它们彼此关联,同时还会关联更多的事物。所以对于我来说,这些角色就像一本书的不同章节,我需要做的就把它们精心结构起来。
Q:您认同“现在对于艺术来说是最好的时代”这种说法吗?
A:对于艺术本身来说,其实不存在什么最好的时代,也不存在最坏的时代。在任何时代里,真正好的艺术,就像那些最有生命力的事物一样,总会以自己的方式活下来,然后超越那个时代,属于所有的时代。当然,从具体的艺术家生存、被发现、被理解、被肯定的层面上来看,现在确实是个不错的时代,因为今天基本上不大可能发生梵高被埋没这样的悲剧事件。
Q: 您自己也有创作的对吧,包括音乐,为海外主办的慈善活动亲自作词曲、钢琴弹奏等,您的油画作品曾捐助新西兰执政党,这对于您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A: 其实挺正常的,作为主编要懂设计,作为藏家要懂美术史,眼界开阔。所以我自己也创作,都有。丰富自己的同时,再用广阔的视野关注别人,会更有趣。
Q: 在巴黎,您更喜欢去卢浮宫还是去蓬皮杜?在伦敦,您更喜欢去大英博物馆还是泰特现代美术馆?在纽约,您更喜欢去大都会博物馆,还是MOMA现代美术馆?
A: 我去过很多国家的美术馆,我都很喜欢,法国、意大利、美国、古巴等等。大多数值得反复的去,它们就是艺术的天堂,对于我这个无可救药的为艺术而狂热的人来说,它们是不同艺术历史时段的象征,我能感觉到有一条长河般的血脉贯穿着它们,尽管它们分处不同的国度和经纬,但它们其实是一个整体。每次进入其中,进入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对于我来说都会有新的体验和发现,都能让我在离开时有现世浮夸的感觉。换句话说,它们是我最好的课堂。而真的要我回答喜欢的私人美术馆,是我前阵子受到梵高美术馆的邀请去荷兰,他们带我开车去的一个美术馆,可以骑车穿越大森林,Kröller-Müller Museum。
Q: 您觉得艺术品是一件永恒的东西还是瞬间的东西?如果让您花100万美元收藏一件一天之内就会消失的艺术,您会这么做吗?
A: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与金钱无关。其次,发现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可能是瞬间的,但这个瞬间是可以永恒的。如果一件艺术品能让人们拥有永恒的感动或顿悟,那么哪怕它只有一天存在,也是值得的。既然禅宗的五祖能仅凭四句偈语,就把衣钵传给六祖惠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收藏一件尽管只存在一天却让回忆变成永恒的作品呢?“永恒”本来就不是个时间概念。
Q: 您更在乎占有一件艺术作品,甚至占有一个艺术家?还是占有对艺术品的理解能力?
A: 真正好的艺术品,艺术家,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它们和他们,只属于世界。你收藏了一件艺术品就是占有了它么?你收藏了一个艺术家的所有作品,就是占有了一个艺术家么?人的占有欲,其实往往意味着对于不能真正拥有的事物的过度渴望与无法满足的贪婪。对于我来说,我更在乎的是我与他们的它们之间那种相动相生的可持续的本能和能量。我爱它们,理解它们,我能占有的,是它们给我的种种非凡的体验和长久的情感与感动。
Q: 您觉得艺术品对您来说是财富的一次投资还是智慧的一次投资?
A: 它们相依并存。“财富”这个词,并不意味着只是金钱或资本,否则的话这个世界岂不是太乏味无趣?艺术品对于我来说,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观,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们能折射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和状态,反映我对生活本质或世界的始终不懈的探求和发现,以及我对于创造力和创造性活动的热爱。从财富观上说,我觉得作为结果的金钱或资本只有成为美好而又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人类精致生活的催化剂,它们才能真正成为“财富”。所以真正的财富,最终的回归一定是精神意义上的,是能够超越人的有限生命而长久存在下去的。
Q: 您是否觉得人的生命就是一件艺术品,如果是,该如何雕琢?
A: 把人的生命比喻为一件艺术品,尽管听起来非常形象,但实际上更准确的说,不如说成是一个艺术的创作过程。人的生命作为一个创作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其生长性、丰富性,这样说来,“雕琢”这个词就显得有些小了。从艺术品的特质来说,我们所看到的所有伟大的艺术品,都不是雕琢的结果,它们都是从艺术家的心里、灵魂里生长出来的,是活的,在时空中,它们是会继续生长下去,被不同时代的人们重新理解和解读,任何结论性的评判解析对于它们来说,都是有限的,而它们本身却为后人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可能。人生的本质其实永远是未完成状态的,我追求的是经过完美的过程。
Q:《逍遥》上市就很火爆,读者反响很强烈,您觉得它的不同之处在哪?
A:因为它既不是一本杂志,也不是一本书。它是一个关于阅读、反思人的处境的事件。它是能引发人的朴素阅读愿望的MOOK。它不自恋,所以它不事张扬,它在理性、感性与想象之间找到了平衡的点。它只在乎自己的表达与那些真诚的阅读是不是达成了一种共鸣。我希望它能很智慧地引发思考,引发对于美的重新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做到了,当然还可以做得更好。
Q:您的高级助理透露,您是一个生活非常健康,且讲究精致的女人,并喜爱厨艺做饭,有没有您觉得最理想的角色?
A:是的,我很爱做饭。其实我对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审美定位很简单。人要干净、有教养,男人,就要有男人味儿;女人就要有女人味儿,这样才性感。我想一直做一个温柔优雅而美好的女人,始终保持“天真”。
Q:每一个角色您都做得非常好,可以说您是年轻人的成功典范,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A:一个人只能从他热爱的事情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有很多很多的角色,但在我眼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真心热爱的角色;一种是你被动接受的,你根本无感的角色。所以永远不要问别人什么是成功经验,而是要坦诚地问自己,你热爱什么?
Q:很多人称您为“女神”,您怎样看待?听说您也喜欢喝酒,竟然还拿到了专业品酒师资格证,对茶道也颇有研究?
A:谢谢,是的。对我来讲酒也是艺术。现在的我喜欢酒大都仅仅是品酒,特别是红葡萄酒中的Pinot Noir。记得在国外与朋友们喝酒、大笑,然后在花园里跳舞,转圈圈……那些日子让我怀念。回国后,我开始接触茶,我喜欢岩茶。它们很相像但又不同,我喜欢中西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感觉。
Q:您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吗?
A:从本性上讲,我承认我是个无可救药的完美主义者。但我对完美的追求并不是功利主义的,我更在乎过程中体验的完美,既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能一劳永逸的,既然任何事物都有消亡之时,那么显然真正重要的就是体验本身,我需要努力它最大限度地趋向于完美。而且我不认为这种需要是一种要求,不,这是一种力量,是能感染到别人的力量,说到底它也就是一种不离不弃的爱。
Q: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样的规划?
A:我希望能整合更多的资源和力量,让中国当代艺术这个领域,在世界范围里更系统化、更国际化、更有活力和创造力,更真实。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希望能团结更多的优秀同仁去建构一些重要的支撑点,包括专业国际化基金会、美术馆,还有高端的艺术研究和教育机构等等。我希望能在未来的时间里也把这些事儿踏踏实实地做好。当然,爱的收藏一直在持续。我们,做爱做的事儿……
特别鸣谢 服饰提供: LANVIN 浪凡 摄影师: Nina Chen 陈妮娜 以上文章摘自《艺术相》2014年11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信息的“年纪轻轻却练得一手好书法韦鹏屡次获奖声望远扬”,希望大家喜欢。 韦鹏,出生于1982年,祖籍河南省郸...
2014-05-21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的““光影建筑师”雷米艾融构建不一样的静物世界”,希望大家喜欢。巴黎美爵艺术基金签约画家...
2013-09-27
热门文章
季汉生范秀红创作的宫壶入藏河南博物院并获金奖
姜延辉、黄鑫联合创作发雕艺术作品《堂堂正正一辈子》
古老技艺精彩复现
【世界看中国】书法名家刘延超抗疫“环球行”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首届国际线上书画展——沈志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