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经络穴位解说(能否从生物学/医学的角度,解释人体的穴位和经脉)

经络穴位解说(能否从生物学/医学的角度,解释人体的穴位和经脉)

发布于:2024-06-08 15:46:01 来源:互联网

《黄帝内经》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宋代的针灸铜人是青铜浇铸而成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以铜铸的事实告知后人经络的存在,然而铜人不语,并没有告诉我们古人最初是如何发现和证实经络穴位存在的,这为《黄帝内经》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也给后人留下一个高深莫测的千古之谜。

之前根据我自己的体验和了解,曾表述过这样的观点:经络、穴位应该是中医中最精髓的部分,其客观性在中医、气功、佛、道修行有功夫的人看来是非常自然的:经络的循行路径是在修行过程中体证的,清晰准确,如观掌纹;其调理治病的有效性更是被千百年来亿万人反复印证不虚——其客观性和有效性我也是亲身体验、证实过,才会深信不疑;但是因为基于解剖学基础的西方医学很久以来都无法证实经络的物质基础,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

它不是血管,不是神经,不是任何一种已知的系统……这对于没有亲身体验、笃信西方科学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 但真正的科学精神在遇到某些现象无法解释时,恰恰不应该去排斥,而是应该认真研究,不断完善现有科学体系的不足和缺失:毕竟现代科学诞生的时间放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放在浩瀚宇宙中更是微不足道——最近科学家计算发现暗物质、暗能量要占到宇宙的95%以上,人类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科学就是建立在这不足5%的部分!我们还对现代科学这么迷信吗?我们是不是应该让我们浮躁的心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呢?

《祝总骧教授的研究成果》

好在总有些人渴望追求真理和真相,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祝总骧教授就是这样一位让人敬佩的勇于探索的先行者。

但其实祝教授本来是不相信经络的,因为他是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上级调派他去研究经络时他心想,经络?哪儿有这个东西呀?解剖学和生理学中都没有见到、说到经络。既然上级安排的研究,就用生物物理学的方法去证伪,证明经络并不存在,就可以交卷了。

结果意外的是,他经过研究,不仅没能证明经络不存在,反而证明了经络是真实客观存在的,并且他的研究方法简单到让人意想不到。因为他认为,古人没有复杂的方法和精密的仪器来发现经络,所以我们的研究方法,越简单越好。

1976年,祝总骧教授和同事首次用现代科学方法证实了人体存在的隐性循经感传线(祝氏命名并为国际公认称作LPSC线):这一发现是人类第一次揭示人体体表普遍存在14条和古典经脉线相吻合的、连续而均一的、能够重复而确切定位的、高度敏感的线,其宽度仅为1~3毫米,而且一生中位置稳定不变。

LPSC线具有高振动音特性,是用非常简单的声学方法研究发现的:把听诊器的声筒按在前臂的任何一个地方,用一个尖尖的橡胶叩诊锤,轻叩前臂,听诊器听筒里就可以听到叩击声音,当叩击到经脉线上时,就会听到比叩击到非经脉线更高亢的声音(为保证叩诊锤叩击力度均衡,他们专门请人做了一个自动叩诊锤)。

为了反复论证,积累数据,先后有5000多社会公开应征者接受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4条经脉线,几乎人人身上都可找的到,而且其位置常年固定不变,所测出的经脉线与宋代铜人身上的14条经脉线有惊人的符合。

这一发现首次发表于1977年《针灸研究》杂志上,并多次在国内外针灸经络大会上宣读,被北京市科委授予“三等科学技术成果”。

1978年,祝总骧教授和刘亦鸣、傅辛民高工等首次发现并证明了LPSC线的全程都具有连续的、均一的、较两侧皮肤阻抗为低的特性,祝氏特命为‘循经低阻线’(LIP线)。

他特制了一个皮肤电阻测试仪,受试者一只手攥着从仪器中引出的一个参考电极,试验者握住另一个探测电极,在经脉的垂直线处,左右扫描。当扫描到经脉线上的时候,仪表指针大幅度摆动,说明电极碰到经脉线,电阻突然下降,指针波动,产生了低电阻现象。电针测出的经络线上的低电阻现象是连续不断的,低电阻总能连起一条实线来。也就是说,两个低电阻点之间的任何一点都有低电阻现象,这条低电阻线是实线,其宽度约1毫米。

进一步研究发现,经脉循行线表皮的角质层较薄;角质层是不良导体,角质层越厚导电性能越差,角质层越薄,导电性能越好,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经脉的低阻抗特性,但是这样的结构对经脉的生理意义是什么,经脉的物质本质也还没有彻底研究清楚。

这是人类第一次证明了人体的经脉线的全程不仅是高度敏感的线——14条低阻抗线,其宽度仅为1毫米,亦具有高度的定位线、连续性、重复性和普遍性。

LIP线的发现首次发表于1978年的《中医药研究参考》,又多次发表于《针灸研究》和《美洲中医杂志》等国内外刊物。经多次国内外针灸大会宣布,国内外许多单位重复验证,又经专家论证并鉴定,被卫生部授予‘部(乙)部科学技术成果奖’。

1983年9月,祝总骧教授出席斯里兰卡‘世界相关医学针灸学大会’,向与会的2000多位医学专家、经络学专家作学术报告,讲述了首次发现人体截下的肢体,原有的隐性循经感传线的低阻抗(LIP)和高振动声(PAP)特性继续存在,其位置和截肢前没有差异。这两种特性仍然具有高度的循经性、连续的均一性、重复性及普遍性。这是人类第一次实验证明了经络系统是一个与神经、血管虽有某种功能联系,但却有着严格区别的另一独特系统。

祝总骧教授相继与合作者用高电位、同位素、二氧化碳等手段,在动物、植物和人体断肢上面,同样测出了明确的经脉线,以不容置疑的实例显示了经络不依赖神经和血液循环系统而独立存在。他们的3种定位方法已经有国内外17个独立实验室,包括国家攀登、国家攻关、国家自然基金实验室及英国、美国、匈牙利的翁泰来、李志超、李定忠、张维波、穆祥、于船、张如心、胡翔龙、赵学英、郝金凯、刘扬、刘桂华、Fraser、Eory、冯宝兰、钟新淮等专家实验验证并应用取得成果,已被科学界所认可。

关于经脉的其他研究成果

美国的研究发现,极个别的人针灸没有疗效,是基因缺陷造成的。

关于经脉传感特性的研究发现:如果给经脉施加垂直的足够大的压力,传感可以被阻断,压力解除后,传感恢复;但从经脉循行线侧方施加过来的压力,不能阻断传感。所以在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要让病人宽衣解带。

用冰块把皮温降低到25℃或把经脉温度降低到21℃左右时,传感也被阻断。移除冰块,随着皮温和经脉温度上升,传感随之恢复。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房间的温度不能太低。

虽然经脉传感的速度因人、因地、因时间的不同,差异很大,但研究发现经脉的传感速度,既不是神经干的传导速度,也不是血液的流动速度。

为什么刺激穴位会诱发传感,现在也是一个谜。 解剖研究发现,经脉循行线上神经末梢和小神经束特别密集,和非经脉循行区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经脉敏感程度比其他区域高的原因所在。

有人用热学的方法——超微红外摄像仪拍摄人体的图像,发现经脉循行区,具有高红外辐射特性,这是由于在经脉循行区的表皮和肌层,毛细血管比非经脉循行区要密集很多的缘故,毛细血管密集,血液循环就旺盛,代谢也就旺盛,产热就增多,于是就发生了高红外辐射的现象。

有人用光学的方法——超微冷光摄像仪拍摄人体的图像,发现经脉循行区,具有高冷光辐射特性,这可能和经脉循行区的肌层有密集的肥大细胞有关,可以发出较高的冷光。临床可以见到,在经脉循行线上出现过敏带、苍白带、潮红带、皮疹带、立毛肌收缩带等等,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经脉的可见现象。由于肥大细胞还参与过敏反应,所以就怀疑,这种现象是不是和经脉循行区域肥大细胞密集有关,当然目前并没有定论。

研究发现:针灸后,可以在经脉循行线上测到微脉搏的搏动,针灸前并没有这个现象。

研究还发现:经脉循行区具有高磁场特性,但这些特性的机理都不明确。

核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在穴位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后,经脉循行线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优势扩散线,也就是说放射性同位素是沿着经脉循行线来扩散的,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可以追踪到同位素沿经脉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可以拍摄到其三维立体图像。但这种扩散途径和机理至今不明。

生物化学的研究发现:经脉循行线具有高钙离子浓度特性、高二氧化碳释放特性,但机理都不明确。

总之,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经络是具有运行多种能量、信息和物质的功能通道,如:低流阻通道、声信传导通道、离子波动通道、同位素运行通道、微小搏动通道等。

虽然祝总骧教授的研究还未最终发现经络的物质基础,但是他首先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证实了经络、穴位存在的客观性,并且得到了科学界的公认:经络是多种已知结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新的功能系统——这已经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可以造福更多的人类(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一直是这样做的),至于经络的物质基础和现代科学的理论解释则进展缓慢、举步维艰,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手段和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未来会有所突破,并逐步发展完善的。

现代人常常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的祖先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经络,不但把经络的循行路线描述得如此清晰准确,而且能够善用经络穴位来治疗疾病、养生保健,上千年来造福了无数的人,而现在已经拥有各种先进、精密科学仪器设备的现代人,别说发现这些东西,就连其实质究竟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只因为自己不理解,就排斥、打击,甚至想彻底淘汰这些方法,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我们不懂原理时,至少心态应该归零,一方面,要承认并正视客观事实,继续探索、研究;另一方面,要善用,要发扬光大,祖先流传下来这些可以造福人类的现成宝贵财富,为什么不好好善用呢?这才是真正科学严谨的态度。

经脉有行血气,营阴阳,处百病,决死生,调虚实的作用,是生理、病理、治疗信息的传导途径,是人体最大的调节控制系统。经络通畅,气血流畅,健康就有保证。 以通畅经络为出发点的各种保健方法,对消除亚健康状态,防治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韩济生院士·针灸·麻醉镇痛》

作为一种独特的非药物疗法,传统针灸理论强调‘得气’才有最佳疗效: 对患者来说,‘得气’是酸、麻、胀、蚁行、流水的感觉。 对医生来说,是针下沉,有牵拉感。 由于很多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目前的主流医学相距甚远,虽然在临床是专家,但在做科研方面与主流医学却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比如这种临床有效性的标志——‘得气’与否,其客观性就很难得到认可,而不少国外研究者则通过他们自己的临床研究的结果,判定中医针灸是无效的。 但实际上国外研究者的结论毫无意义,因为他们的临床实验从根上就有问题:针灸科学性一定要有专业临床经验的中医针灸师参与,只有取穴准确,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国外的研究者往往连取穴位置都不准确,研究结论发生偏颇就在所难免了。

国内的中医学者也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要在国际上得到公认,就要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研究方法来证实:经络上的穴位具有特异性的疗效,这是关系针灸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 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带领针灸经穴特异性研究团队,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等多学科单位,承担起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该研究从整体代谢流的角度证实了经穴的调整效应最大,针对性最强,而非经穴的作用强度最弱,调整范围较窄。

由刘保延牵头开展的一项中医针灸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在治疗慢性严重功能性便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016年9月,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中国人关于针灸的研究正逐步得到国际认可。

在众多国内学者中,有着‘针灸院士’美誉的韩济生教授的研究成果则尤为突出和重要。韩济生教授其实是纯正西医,最初是不相信中医针灸的,在完成国家任务的过程中,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现针灸不仅有效,而且有科学基础:

首先是针灸镇痛的时间因素。

当时对针灸麻醉的一个质疑是:针灸麻醉完全是心理作用,没有化学物质基础,是伪科学。

韩济生在试验中发现:针灸后的镇痛效果并不是立即显现,需要20到30分钟左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停针后麻醉效果也不会立刻消失,而是缓慢下降。通过计算分析,最终结果曲线显示:针灸作用下,痛阈逐渐上升,到半小时左右处于高水平稳态,停针后曲线逐渐下降,平均每16分钟镇痛效果降低一半,一小时后回复到基线。针灸麻醉的这一规律,与注射化学止痛药吗啡的麻醉效果非常相似。这说明,针灸麻醉肯定有物质基础,不只是心理作用。

其次是电针的频率要素。

人体产生化学物质,与刺激电针的频率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由针灸大夫施行的‘手捻针’,逐步被‘电针’所取代。用不同电压、不同频率的电流通过针灸针输入穴位,来模拟手捻针的刺激,同时记录下镇痛效果的数据,然后再看大脑产生了什么样的物质。

经过对比发现不同频率电流的刺激,会让大脑产生不同的化学物质,转而产生不同的临床效应。

通过这种对应比较,有可能解开‘烧山火’‘透天凉’等‘神秘’扎针手法的奥秘。 对古老中医针灸原理的研究,使韩济生站在了现代医学的前沿。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大脑产生的物质与电流刺激的频率有关,比如,每秒两次的电流刺激,令大脑产生脑啡肽;每秒一百次的电流刺激,令大脑产生强啡肽。

西医科班出身的韩济生,在经历过上述两件事情后,对中医的认识,已和最初的不信、质疑完全不同,中医绝对不是伪科学,而是无尽的宝藏。

还有一件事,是发现CCK(胆囊收缩素)具有抗镇痛的作用。

既然针灸有麻醉镇痛的效果,那么增加针灸次数会不会提升麻醉效果?

随后动物实验的结果给出了回答:在一定时间内,随着针灸麻醉次数的增加,麻醉效果是逐渐衰减的。这就类似于吗啡有麻醉效果,加大注射量,效果就倍增。但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加,体内产生的‘抗吗啡物质’越来越多,麻醉效果会逐步衰减。

根据‘矛盾论’的道理,针灸在产生镇痛化学物质的同时,会不会同时也产生抗镇痛的物质?随着针灸次数增加,这种抗麻醉物质的量会随之增加呢?

沿着这个思路,这种抗镇痛的物质在随后的试验中被提取出来,当时只知道它的分子量大概是1000,相当于8~10个氨基酸的分量。

直到1985年,韩济生在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应邀做学术交流的演讲中提到了这个拟似的‘抗镇痛物质’,一位美国科学家举手说,这个物质从化学特性上看来和他们发现的CCK很像,至于生理效应,在消化道CCK是帮助胆囊收缩排出胆汁的,只是不知道在神经系统中是否也会参与针灸镇痛。

此后在这位美国科学家的帮助下,韩济生拿到了CCK样品以及抗体。试验证明,韩济生近20年前发现的抗镇痛物质就是CCK! 针灸麻醉时产生的脑啡肽与CCK,高度契合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二者相生相克,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这个例子说明,在道的层面,中医和西医是一致的。韩济生借助科学的方法和语言,对古老中医针灸的有效性和动态变化性,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韩济生院士对针灸镇痛具有化学物质基础的研究,在198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在此基础上,对于抗针灸镇痛物质机理的研究,在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回顾自己50多年来对针灸镇痛的认识、研究历程,韩济生非常感慨: 科学本身在不断进步之中,我们对世界万物之间联系的认识、规律的把握也在不断进步之中。对于我们目前暂时还认识不了、说不清楚的东西,不能因为我们不懂就轻易否定。就像我们直到现在还解释不清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它的解剖结构是什么,但决不能因此否定它。中医针灸是一个宝库,其有效性不容否定,其科学性值得我辈用如今拥有的科学技术利器继续不断加以挖掘。那些说‘针灸是假的’‘针灸疗法是伪科学’的人,认识不到针灸有效性和目前已知的科学原理,就贸然否定针灸,太不应该。 中医不少内容可能超出了目前科技研究能力所及,但中医应以开放的心态主动拥抱科学,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对中医研究的参与,争取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支持中医。如果一味地采取避世的态度,不仅是全世界人民健康的损失,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的损失。

1997年对于中国针灸走向世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韩济生则是其中的关键先生。  

那一年,美国最重要的卫生研究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行了一次听证会,讨论中国针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这次听证会,直接为相关立法提供依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针灸能否合法进入美国。

到会的1000多人,大部分是医学博士,也有不少来自经济、法律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韩济生第一个做报告,讲针灸的机理和作用。 最终,听证会得出的结论是:针灸在镇痛和止呕吐方面有确实的功效,这两个结论都是有临床疗效和科学根据的。从那以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医疗保险公司,开始将中医针灸纳入商业保险。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针灸有效的部分病症》:

呼吸系统疾病:鼻窦炎;鼻炎;感冒;扁桃腺炎;急、慢性喉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眼科疾病:急性结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近视眼;白内障。

口腔科疾病:牙痛;拔牙后疼痛;牙龈炎。

胃肠系统疾病:食道、喷门失驰缓症;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增多症;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急、慢性结肠炎;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便秘;腹泻;肠麻痹。

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中风后的轻度瘫痪;周围性神经疾患;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遗尿;肋间神经痛;颈臂综合征;肩凝症;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痛;关节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