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回归原创的选择(艺海观澜)——年度剧集观察

回归原创的选择(艺海观澜)——年度剧集观察

发布于:2019-01-16 07:5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回归原创的选择(艺海观澜)——年度剧集观察”,希望大家喜欢。

回归原创的选择(艺海观澜)

——年度剧集观察

李跃森

一些IP剧取得成功,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不容忽视,从IP回归原创,就是真正着眼于作品的内涵、情怀和质感

IP(知识财产)是近年来视听艺术领域备受关注的现象,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具有创作风向标的意义,但在2018年,风向发生逆转。一些备受期待的IP剧非但没有成为“爆款”,反而市场表现冷淡。电视台播出的剧目中,收视和口碑突出的,大多是优质原创作品,如《黄土高天》《最美的青春》《远方的家》等;网络播出方面,《东方华尔街》《忽而今夏》等意外走红,同样证明观众对优质原创作品的青睐。从追逐IP到回归原创,是2018年视听艺术发展趋势中的一个重要转向。

这一转向是产业格局调整与视听艺术创作规律共振的结果。IP是一种投资价值。今天的观众与过去相比,知识水准和审美趣味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需求更加个性化,在娱乐方式的选择上更为主动。IP的崛起适应了这种需要,随之而来的是,视听产业在市场化过程中积聚的能量迅速释放,反过来促进IP的野蛮生长,在产业内部搅动泡沫,制造喧嚣。少数人抱着跑马圈地的心态,把囤积IP当作竞争和扩张的手段,强行改变市场秩序。但是,仅仅依靠市场运作不可能真正占领行业制高点,同时,IP的集中涌现无疑增加了制作成本。从IP回归原创,就是回归常识,回归理性,回归良性市场秩序。

回归原创是一种价值选择。表面看来,IP剧由粉丝经济推动,与作品精神内涵无关,但实际上,IP剧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受市场运作左右,容易流于浅表化和碎片化,常用时尚感掩饰精神价值的匮乏,难以提供良好价值引导。IP虽然有助于扩大影响力,但并不能提升作品本身的价值,一些IP剧取得成功,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不容忽视。从IP回归原创,就是真正着眼于作品的内涵、情怀和质感,提供观众所需要的现实观照和人文关怀。

回归原创也是一种美学选择。就目前而言,IP剧在题材上多局限于宫斗、玄幻、悬疑、言情,在艺术上常采用标签化、模式化套路,容易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更重要的是,有些IP缺乏原创精神,模仿泛滥,貌似张扬个性,实则模糊个性。几年时间里,IP剧从光华夺目到黯然失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创精神不足。不管IP热给产业发展带来的偏离有多大,最终还是要受艺术规律的制约,还是要回到创作本身。一部作品是否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还是要看艺术家能不能编织出引人入胜的故事,能不能挖掘出人性的深度,能不能创造出生气盎然的艺术形象。

回归原创还是一种文化选择。对IP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个性化的需求,但对其过度追逐又限制了观众的视野和需求,使人误以为观众只有此类需求,观众更为丰富和多样的需求反而得不到充分满足。的确,IP剧可以吸引数量可观的粉丝,但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圈层化特点,缺乏更广泛的观众认同。一些IP剧只重流量,不重品质,把IP变成时髦的奢侈品,一方面夸大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在大量浪费着IP,破坏了文化生态环境。从IP回归原创,是对文化生态环境的一种主动修复,有助于培养更适合艺术作品自然生长的土壤。

视听艺术一体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视听艺术作品应该面向所有媒体,是一种跨文本写作、跨媒体传播的“全媒体剧”。“全媒体剧”的核心特征是互动。这必然会带来作品与观众关系的深度调整,不仅要求叙事策略的优化,更要求现实主义精神的拓展和深化。在这样的前景中,IP无疑会扮演难以替代的角色,它所体现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2018年热播的《如懿传》《延禧攻略》,IP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利用IP,可以有效加强作品的引导力、传播力。

IP的故事没有讲完,它还会继续讲下去。从长期发展来看,IP降温是一件好事。它让人们对IP的评价趋于客观、理性,在此基础上可以重新认识IP的意义,发挥其积极效应,助推视听艺术繁荣发展。

(作者为《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16日 20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