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文化脉动:儿童电影,为何无缘小观众

文化脉动:儿童电影,为何无缘小观众

发布于:2014-06-19 07:59:00 来源: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日报的“文化脉动:儿童电影,为何无缘小观众”,希望大家喜欢。

6月13日,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工作委员会在京成立,这对很多电影艺术家来说,是件喜事,不过,儿童电影的现状实际并不景气。尽管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熊出没》系列为代表的儿童动画电影已呈现出旺盛的发展趋势,可惜,传统儿童电影的主体——儿童故事片却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郑海鸥)历史挺光荣,现状多遗憾,观众在期待

提到《鸡毛信》《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少年英雄王二小》,海娃、潘冬子、嘎子、王二小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否会立马跃入你的脑海?他们手中的鸡毛信、一颗红星、一把手枪,是否曾在你的心中种下小英雄的梦想?他们坚强、勇敢、机智却又不失童真和顽皮的性格、品质,是否引导过你的成长方向?

“当时我们都是‘潘冬子’‘嘎子’这些小英雄的‘粉丝’,后来我们的孩子也爱看,小英雄个个都那么勇敢、机灵。”湖北恩施一名小学退休教师向仕平回忆说。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是我国第一家专门生产儿童电影故事片的电影厂,老厂长于蓝在回忆儿影厂成立15周年时深情地说,当时儿影厂已经拍摄了65部儿童片和21部电视剧,其中37部作品获得金鸡奖、童牛奖、国际电影节奖等120多个奖项。儿童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众所周知的儿童电影虽说曾是几代人重要的集体记忆,然而,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儿童电影却日渐衰落,除了2009年投资300多万的《寻找成龙》曾收获票房及相关收入近2000万外,我们已经很少能数得出现在还有几部优秀国产儿童电影了。

优秀的儿童电影以满足孩子的童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童年心灵驻守的港湾。孩子可以在电影里找到“小伙伴”、打开快乐的“八音盒”、进入多彩的“万花筒”并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群这样认为。同时,作为重要的精神载体,优秀的儿童电影还能够长时间地留住个体的童年记忆,更可以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是名副其实的“童年定位系统”。

可惜,现在要找一部能够给孩子看、孩子喜欢看、孩子看了有收获的儿童电影故事片,却成了许多家长的难题。儿童电影故事片的断档,这么多年来已经给电影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缺憾。

如今,儿童电影正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发展的希望在哪里,需要怎样的努力才能推动儿童电影的发展,正成为社会日益关心的大问题。

创作“剧本少”,导演“没拍好”,市场“看不到”

“我们当年专注于一部儿童电影剧本而常年蹲守学校、七下江南、四年打磨,心无旁骛。”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林阿绵指出,儿童电影生产由“计划”转“市场”之后,对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的整合能力反倒下降了——现在很少人或公司愿意创作儿童电影剧本,就算有意愿,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缺乏对当前孩子生活的深入了解和艺术把握,以成人心态揣度儿童心理,直接导致剧本的创作水平持续走低。另外,他指出当前的剧本内容同质、题材单一、空间狭窄,“不是富家孩子的奢侈生活,就是‘混蛋’孩子的糟糕生活,缺乏关注广大中间层次孩子的生活和心灵,不接地气;而且孩子也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几个时期,年龄不一样,需求也有差异,需要我们做好剧本定位。”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军表示,儿童成长阶段需要通过感受艺术的魅力来感受欢乐,并获得美育教育和心智培养,而现在的剧本普遍缺乏童心、缺乏想象、缺乏智慧,有的甚至庸俗、低俗、弱智,不利于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许多专家一致表示,创作“剧本少”是儿童电影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目前,儿童电影的拍摄情况也存在诸多问题,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杨爱君直言不讳地说,重视感官刺激,却缺乏内容上的深入。导致的尴尬现实是,感官震撼强烈的电影票房好,重在内涵的作品却难“叫座”,于是形成了偏重视觉刺激的畸形导向;同时,浮在表层的、盲目的说教也是错误的导向。

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原会长朱小鸥说:“小时候,有一次我看电视,看到这样一幕:一个人吃饭吃得特别香,站在饭桌旁边的小孩子一个劲儿地吞口水,眼神透露出无比的渴望和痛苦,给我留下了感同身受的深刻伤痛。此后,我会尽力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孩子。”她强调,要拍出好的电影,就要多关注童心、爱心,让观影者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激发共鸣,并以高科技的视听技术呈现,达到“形神”统一。可见,导演“没拍好”成了儿童电影发展面临的另一梗阻。

我国每年大概拍摄40至50部儿童电影,其中1/10质量比较好,但缺少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就谈不上院线支持,更谈不上让中小学生知晓,所以能够上映的儿童电影少之又少,即使上映也难逃“影院一日游”。这也是儿童电影还不适应市场化的表现。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工作委员会会长张之路说。

上海联和院线方玉强介绍,由于儿童电影票价较低,儿童观影时间又集中在周末及节假日,因此即便走进了市场,放映公司还是不愿放、也放不起儿童电影。总之,在出品人缺乏宣传推广、放映人又顾虑利润的状况下,儿童电影很难“到达”市场、“到达”观众,这就是阻碍儿童电影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市场“看不到”。

“儿童电影导演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儿童电影也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王群说。

潜力待挖掘,资源应整合,手脚要放开

儿童电影发展的现实境况的确不容乐观,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儿童电影在中国已经穷途末路了?应该说,中国儿童电影还是前景看好、大有可为的。

10年8部的《哈利·波特》,人物丰满、故事跌宕、充满幻想、满足好奇,全球累积票房逾75亿美元,堪称世界儿童电影的翘楚;而5天拍摄《爸爸去哪儿》亲子真人秀电影,以其精准的影片定位和专业的宣传,也取得了7亿票房的骄人成绩。可见,儿童电影的国际和国内市场都相当广阔。“家长一直在寻找能给孩子看、孩子喜欢看的电影,这是一个潜在需求。儿童电影只要拍进人的心灵、拍出真实的生活,一家至少要买两张票去观影,市场潜力很大。”王群说。数据表明,我国未成年人人数已达3.67亿,这是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目前的家长多是70后、80后,他们很多人有观影习惯和电影情节,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看电影越来越成为精神消费的重要需求,因此,带着孩子去看电影也是流行趋势。应该说,陪着孩子看电影、带着孩子看电影、和孩子一起看电影,构建起了儿童电影庞大的消费主体。

“以后发展儿童电影的基本原则是,走入死胡同的路就不再去走,”黄军表示,“儿童动画从精良制作到线上线下营销的模式为儿童故事片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制片人曾钦龙指出,通过放开手脚、积极创新的市场化改革,一些旧机制、旧思维在倒逼中推陈出新,一些老问题的解决也有了新办法,并涌现了一些好思路。一是通过在全国多个省市的调研,发掘出了儿童电影发展的一些经验模式;二是新媒体等传播媒介也是儿童电影发展的突围方向。另外,朱小鸥指出,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概念下的统计和研究,对儿童电影的拍摄量、增长率、放映量、票房、风格样式变迁、内容调整等做具体直观的分析,更好地指导儿童电影的发展。同时,中国电影家协会筹划的“儿童电影放映联盟”已在积极准备之中,“设想是整合一批放映公司资源,推出独具特色的‘教育院线’,主推儿童电影的放映。”张之路介绍。

儿童电影还可以在其它一些方面寻求突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欢欢提出,可以寻求中国作家协会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工作委员会的“联姻”,从文学创作到作品拍摄形成“一条龙”的高质量制作体系。另外,还可以积极开展国际版权贸易和联合境外合拍,借鉴世界范围内、市场化大潮下儿童电影发展的有益经验,比如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简单的欢乐,多一些童真好奇、天真和幻想,打造富有童心和内涵的视听盛宴,既要“引进来”,更要“引进去”。

张之路介绍,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强力整合资源,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工作委员会将在剧本创作、技术制作、学术研究、市场推广等方面,开辟出一条既满足童心、又抓住市场的“叫好”又“叫座”的道路,促进儿童电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19日 19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