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启功草书千字文(看过启功先生早期时的书法作品。笔法高古并且丰富多彩,可为何到了后期笔法就简单了)

启功草书千字文(看过启功先生早期时的书法作品。笔法高古并且丰富多彩,可为何到了后期笔法就简单了)

发布于:2024-04-01 11:16:10 来源:互联网

看过启功早期的作品笔法丰富,为何到了后期笔法简单了呢?看到这个问题首先认为想起到是古代的一则非常著名的书论。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一句话: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他告诉我们学习结构过程会发生的一个变化过程。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生到过程。虽然前后都有一个生,但境界与层次不同。

我们对书法的笔法学习同样也会出现类似的一个过程。

就是一个由生到熟,由稚拙到精妙,由无我到有我到过程。无论是书法与绘画都同样如此。比如齐白石画虾,也有一个衰年变法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削繁就简的过程。我们学习书法或一些为什么会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呢?

这与艺术创新有关,因为我们学习一门艺术有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熟,由无我到有我到过程。

在初学阶段,我们的关注重点是法,技法的法,所就临摹学习书法来说,我们就是一直在了解认识丰富和熟练书法的基本技法。我们读帖度读的是技法,临摹临的是技法。几乎所有的学习与思考都是围绕这基础技法而展开,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是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只有我们在实现独立创作甚至人书俱老,技法炉火纯青之际,法的意识才能逐渐退出思维的表层。就启功先生的书法来说同样如此。就是古代的书法家也是如此,比如柳公权的楷书,早期《金刚经》和《演连珠说》等作,由于不成熟其作突出的就是法度问题所在有些稚拙。包括颜真卿的作同样如此,因为技法没有进入化境。在如米芾早期的书法,《蜀素帖》和《苕溪诗卷》,在看其晚年的作品,真正是天马行空,如如无人之境。其运笔如泥牛如海,不见起止之迹。

在我们随着对书法的学习的深入和技法的认识的不断加深,逐渐由无我进入带有起到过程中,在早期阶段虽然仍然是以法为主,当这个过度过程,就会逐渐由以法为而演变为以表达性情为目的。严格意义来说一个技法成熟的书法作品,称其为书法,并不为过,但与书法艺术还有一点距离。就题主所附照片看,事实仍然是启功先生书法已经具备成熟定型以后的作品,说其笔法简单了也未必尽然。

我看看一下启功对联作品中的“平”字长横短起笔,和下面的章草字中横的起笔的轮廓线笔较一下,明显用的是同样的笔法和点画造型。

再看这件对联作品中的“东”字“田部”左竖的起笔轮廓和下面“师”字第一竖的起笔轮廓与角度,同样可见取法或师承关系。说其成熟时期的作品笔法越来越简洁洗练,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书法到了技法炉火纯青之杰,心和手到表达已经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舍去那些与主题没有主要关系的东西,我们在技法不熟 ,没有形成肌肉记忆或轨道不准确之际,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出现反复调整方法的问题,在技法娴熟之际,就可以完全实现一步到位,其技法自然简洁洗练。就像学习摄影对焦那样,不熟练,可能需要反复数次,而对于摄影家来说,可能根据盲设即可准确对焦。熟则简,不熟则繁就是其根本原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