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原生家庭心理测试题(什么是原生态家庭)

原生家庭心理测试题(什么是原生态家庭)

发布于:2024-01-06 21:10:08 来源:互联网

原生态家庭其实指的是原生家庭。

我看到一期《奇葩大会》上,心理学家武志红有个演讲,主题叫“原生家庭的伤害”。武志红老师指出,家庭是会“伤人”的,尤其是中国父母常常强调“听话”,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压抑孩子生命的活力,甚至逼迫孩子走向极端。我记住了“原生家庭”这个有点陌生的概念。

当看到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新近出版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我的阅读兴趣一下子就被勾了起来。作者是美国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本书的推荐序《直面家庭的真相》正是武志红老师所写。

苏珊·福沃德博士,早年是一名演员,后回校读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一名知名心理治疗师,有着25年的从业经验。她还是一名畅销书作家、演说家,著作还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的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等。我曾阅读过她的另一本著作《情感勒索》。

另一位作者,克雷格·巴克,是一名影视编剧兼制片人,曾与苏珊·福沃德合著多部作品。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和《情感勒索》一样,这本书也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心理治疗中接触的大量病例,分析各类伤害型家庭的行为模式及其危害,第二部分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这是苏珊·福沃德著作的一个特点,分析大量的病例,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重在解决问题。

如果大家有兴趣一读,那么,下面三个问题必须要厘清。

一、原生家庭≠有毒家庭

“原生家庭”无疑是本书的一个“关键词”,让我联想到基督教的“原罪”一词的含义,我必须要先弄明白。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我阅读到全书最后一个字,除了封面、版权页、推荐序提到“原生家庭”,作者正文部分没有一次提到这个词。

狐疑中,我翻看封面,本书的英文书名是“Toxic Parents”,意译“有毒的父母”。干脆,我上网查询,发现国内至少有三家出版社翻译和出版过她的著作,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了,果然是畅销书的范儿。但中译本书名各不相同,以时代华文书局的《苏珊·福沃德心理学经典著作(三册套装)》为例,书名翻译对比如下:

看了这张表,你明白了吧。不同的中文书名,其实是相同的著作。只不过出版社基于图书出版选题的需要,对书名进行了设计。

那么,原生家庭是什么意思呢?百度百科有一大段解释,概括一下,原生家庭就是父母和尚未独立成家的子女组成的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应的,子女成年后并独立成家的,叫新生家庭。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当然,这种影响可能是好的、健康的,也可能是坏的、有毒的。

在本书中,苏珊·福沃德把家庭分成两类,健康家庭和有毒家庭。她说,父母在子女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孩子一同成长。在健康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有毒家庭里,则是恐惧、义务或负罪感。

有毒家庭是指这样的一种家庭,父母有意或无意地对子女实施了持续的、反复的各类伤害行为,伤害恶果就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甚至支配着孩子成年后的生活。

父母的伤害行为包括忽视、操控、酗酒、身体虐待、言语虐待、性虐待等,有典型的“持续性”和“反复性”特征。所有的父母都难免偶有过失,如果只是偶尔地一两次伤害行为,并不足以认定是有毒家庭。但有例外——性虐待和身体虐待,一次足以重创孩子的身心。

书中描述的有毒家庭,都是父亲母亲处于强势地位,子女属于受害者的家庭形态。并不包括子女处于主导地位,而父母处于被动境地的家庭形态。

很显然,有毒家庭是贬义词。而原生家庭只是一个中立词汇,它也可以分成有毒的,或健康的两类。但在目前的国内网络语境中,原生家庭的概念被滥用和贬义化,等同于有毒家庭的含义了。因此,网络上出现了把个人现实中的问题,一股脑儿地归咎于原生家庭的错误指向。

二、个人事业成功≠原生家庭无毒

最近湖南台的《少年说》——天台呐喊节目播出,再次引发了网友关于东方教育方式、中国式家长的话题讨论,犹如前些年的虎妈狼爸之争。

“狼爸”萧百佑在面对渐渐长大、要求更多自主权利的孩子,霸道回应到:“什么是民主?你们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然而,他用“打”的教育方式,将四个孩子送进北大。

同样,“虎妈”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现在,两个女儿都考上美国名校。

于是,目标达成证明手段正确,“一好遮百丑”。虽然,许多家长们认为虎妈狼爸式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但却趋之若鹜,奉为圭臬。

在有毒家庭成长的成年子女,不论小时候的经历如何不同,表现的症状都惊人地相似:感到自己不讨人喜欢、一无是处,自责、自我贬低、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很奇怪吧,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错,招惹了父母的伤害、虐待。

他们心智发育不健全,但并不妨碍他(她)们在工作上、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本书介绍的病例中,许多人是成功的商人、网球教练、医生、作曲家、生化博士、航天工程师等等。其中,不少人早熟、独立、自觉,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就像中国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埋头苦读,并最终使自己成为成功者中的佼佼者。苏珊·福沃德博士称之为“黄金孩子”,,他们实际上是在以这种方式来抵抗家里的喧闹躁动,他们往往有着过度的责任感,一直在强迫自己去完成难以实现的完美目标。他们的自尊来自外在的赞美、奖励和分数,而不是内在的自信,一旦遭受挫折,往往陷于崩溃。

所以,我们要明白,有毒家庭对子女的伤害主要是情感、自我认知等方面,并不必然妨碍成年子女在事业上的成功。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也并不意味着他的心智发育就是完善的,并不意味着他的原生家庭就是无毒、健康的。

三、自我救赎≠原谅父母

网上有一篇原生家庭的文章比较火,其中有一段说到:“若想要让生命重获力量,就要先放下恨,内心无恨,就是疗愈的开始。”这句话似乎正确,也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宽恕、放下、打开心扉,让爱的阳光驱散尘封已久的幽暗……

是的,要想清除有毒家庭的毒害,只要依靠自己的内心力量,才可能实现自我救赎。但我怀疑,这句话说的太轻巧,那些刻骨铭心的怨恨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就像本书中的黛布拉,她无法放下对父母的怨恨:

“有时她(母亲)甚至会在父亲侵犯我时帮忙用膝盖夹住我的头。我一直哀求她不要再让我做这种事情了,但她却说:‘求你了,亲爱的,你就帮帮我吧。我满足不了他,如果你不去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出去找别的女人。那样我们就得流落街头了。’”

黛布拉的伤痛无以复加。

所以,苏珊·福沃德博士的观点恰恰相反,受害者想要重获幸福,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愤怒、悲伤和释放。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也就是说,激起对父母的愤怒,才是疗愈的第一步。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受到伤害的孩子会否认、自我麻痹,试图忘却伤害。或者,会合理化解释父母的行为,甚至美化、神化他们,“父母是为我好”“父母当时也是迫不得已”,云云。中国人讲究孝道,更容易产生对父母的愧疚感。

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对于童年的不幸,孩子没有责任,即使他真的有什么错误,他也只是一个孩子,父母要承担全部的责任。只有激起对父母的愤怒、释放内心的悲痛,才有可能愈合创伤、平静内心。暴风雨后,才有真正的风平浪静。

苏珊·福沃德博士应用角色扮演、小组练习、写信、面谈等方法,鼓励成年子女与有毒的父母对峙。理由很简单:对峙不是为了报复、惩罚、发泄愤怒,而是有效地克服面对父母时的恐惧,告诉实情,为彼此关系重新定位。

而且,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因为,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将代代相传,成为家族的“遗传病”。

至于对峙之后,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有三种可能,或和解、原谅父母,或一成不变、关系疏离,或暂时隔离、直至断绝联系。苏珊·福沃德博士说,期待父母会承认错误、真心道歉是困难、徒劳的。你无法选择出生,也无法改变父母,你只能改变自己。把自己从有毒父母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赢得信念、情感和行动的自主和尊严,获得情绪和内心的真正平静。这才是摆脱有毒家庭毒害的正确途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