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广州公务员培训网络大学堂(晚清时成立的京师学堂刚开学时为何招不到学生?现在为何许多高考生还是喜欢报考文科)

广州公务员培训网络大学堂(晚清时成立的京师学堂刚开学时为何招不到学生?现在为何许多高考生还是喜欢报考文科)

发布于:2023-12-19 15:46:04 来源:互联网

清末,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引领着中国教育的方向,译学馆又是大学堂实际运行的主体之一,是全国外语及翻译教育的典型和示范。译学馆在设置和发展的过程中,其章程的制定、课程教育体系的设立,以及体制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情况与矛盾,都应成为我们京师大学堂研究中的重点。

本文以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为中心,以时间为脉络,在理清其发展历史的同时,考察其章程及课程教育体系的建构与运行,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出路,及译学馆的发展给晚清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影响。针对这些,本文重点考察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京师大学堂的早期曲折与译学馆的设置。京师大学堂在经历了创办、停办、

恢复后,清廷终于意识到办理专业外语翻译教育的重要性,这也为译学馆的设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是在综合西方知识制度体系和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建构而成的,既继承和发扬了同文馆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又融入了西方现代大学教育的先进理念。

二是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译学馆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与体系之间的顺应与背离。译学馆的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在确立的过程中,坚持“中西会通"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一套兼具中西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然而,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和译学馆的实际运行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

这也是清末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三是学生的毕业和职业选择,及其对近代教育与社会的重大影响。在译学馆的

毕业考试和清末“奖励出身”制度的双重影响下,学生的职业选择呈现了多元化,基本分为实官奖励、继续深造和自寻出路三种。学生毕业后在清末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大一部分都成为有识之士,为晚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清末“中体西用"思潮的广泛影响下,译学馆在课程教学设置上坚持“中西并用”原则

现代明知道文科录取率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学文科?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能回答得比较准确。

就一个县来说,学理科的人数比学文科的人数要高出一倍。也就是说理科人数与文科人数比大概是2:1。当然,不同的层次的学校,这个比例是不同的,但是学校层次越高,往往学理科的比例还要更高,也就是说高于2:1的比例。比如我校高三年级人数就是1300人左右,理科人数是880人左右,文科人数是420人左右,比例约为2:1。

为什么理科人数高于文科人数呢?这是因为理工科类在当前的各行各业中应运比较广,所以市场需求量远远大于文科需求。高校在理工类设置的专业有2000多个,而文科只有400多个专业,这样,高校在理科招生人数方面远远越过文科招生人数。所以理科录取线相对要比文科低,一般各省都要低30-50分。所以理工科出现这种情况,报考人数更多,便是录取线却更低,而且低很多。

按理文科报考大学没有多少优势,很多人不想报考文科吧?可是,还是有近三分之一的考生还是报考文科,请问是为什么呢?根据我多年对报考文科生的了解,大概有这几类人报考文科。

1、思维明显偏文科的学生报考文科。表现为演讲才华比较好、特别喜欢语言、文字、戏曲、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编导类方向的学生,他们是主动报考文科,说明白点就是特别喜欢文科、或喜欢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学生选择报考了文科。要特别指出,这一部分人中有一些人本就是文科尖子生。可能是写作高手,文言文喜爱者、有艺术天赋的学生等等情况。这类尖子生再努力一把,往往可以冲刺北大、清华。

2、有些人学理科学不进去,要么是实在没兴趣,或是各种原因导致学理科特别困难的人,没办法才选学文科的学生。这一部分人其中又有一部分可以说是整个学校成绩“垫底”的人,俗称“学渣”的人在学文科的人员当中。(所以说文科比理科更难教,更难出成绩,主要是生源差一点)

3、还有少数男生是因为文科班女生很多,理科班女生相对较少,他希望在女生人数相对较多的班级去学习,所以报考文科。甚至,这类人可能是因为有恋爱或暗恋的对象在文科班,于是自己也选学文科。这一少部分男生可以说是被女生吸引而报文科的。

这三类人加在一起,基本上是文科生源的98%了。这就是也有很多人学文科的原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