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电从远方来(百年辉煌)

电从远方来(百年辉煌)

发布于:2021-08-02 08:56: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电从远方来(百年辉煌)”,希望大家喜欢。

电从远方来(百年辉煌)

杜文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02日 第07 版)

图片来自网络

吴涛站在西藏阿里地区一个叫霍尔的地方欣赏美景时,一个稚气的声音问道:什么是电?这是一个穿藏袍的小男孩。有人抢着说:电嘛,是一种能源,很暖和的东西。

男孩更加好奇地问:电从哪里来?

一位小伙子指着雅鲁藏布江流去的方向说:电从远方来。

吴涛暗自念叨,要是在这里建一座变电站,把电送到千家万户,百姓生活就能提高。

半年之后的2020年3月,吴涛接到任务,果真来到这里,参与220千伏霍尔变电站建设,这是阿里联网工程的一座重要枢纽变电站。他所在的陕西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承担土建建筑施工、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及投运,他是电气负责人。工作全面展开以后,更能体会到生命禁区施工的难度。4650米的海拔,含氧量是平原地区的一半。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在冬季和大约在冬季的藏西高原,紫外线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冻土层厚,管道冻裂。好整洁的吴涛,竟然一个月没有洗澡。有位同事一件棉工作服,从3月到霍尔,一直穿到12月返回西安。

高寒缺氧使人变得不够敏捷,连呼吸都困难的职工,每天都得上高爬低。土建劳动强度更大,有人晕倒,有人突发心脏病。简单的感冒都可能引起肺水肿脑水肿,疫情期间,发热患者更不敢轻视。为了保证工程进度,重要岗位配AB角,A角无法上阵,B角立即补上。机器同人一样,降效严重。经验丰富的他们,面对熟悉的工作,常常力不从心,但依然严谨操作,认真检查,以达到质量和标准工艺要求。吴涛坦言,从业以来,参与过大大小小上百座变电站建设,霍尔变电站最艰辛,也最刻骨铭心。

荒芜中忽然长出一座现代化变电站,吴涛希望迎来那个孩子,把他拉进用保温材料建起的变电站,感受电的魅力,体悟只要用心,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电源,都能发出光和热。

当一座座铁塔闪着银光,披着彩虹和朝霞,架设到霍尔变电站时,吴涛们非常清楚,他们不仅超越了自己,更创造了人间奇迹。2020年7月26日,阿里电力联网工程全线贯通。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远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是继青藏、川藏、藏中电力联网工程之后的第四条“电力天路”。阿里是中国大陆最后一个接入全国大电网的地级行政区,这个工程结束了阿里地区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用电难问题,该线路可为抵边村寨、边防哨所供电,对治边稳藏、巩固国防作用巨大。

作为送电人,风华正茂的李小军足可以骄傲,他参加过4条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参与过的3条输变电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他本人获得陕西省电力公司优秀班组长、国家电网公司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先进个人、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

按照一年半一个工程计算,他参加过10多个输变电工程建设。从2008年全国第一条±800千伏的云广输变电工程,到2016年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电线路最长、输电容量最大的线路工程——±1100千伏新疆昌吉到安徽古泉的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再到海拔最高的川藏联网工程,从普通工人、项目技术员,到全面主持施工生产工作的副经理,他在业内逐渐拥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从最高走向最高的电网建设铁人。

李小军1994年接父亲班时才16岁,上了两年咸阳电力学校,同父亲当年一样,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蓬勃发展,为中国电力出了一份力。工业兴国,电力先行,无论是西电东输,还是脱贫攻坚,电力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送变电人更是先锋队和播种机。送电人大多在无电区施工,深山老林人迹罕至,风景格外旖旎,尽管辛苦,也见识了秀美山川,了解到多民族风土民情,练就了与各种人和睦相处的本领。

施工从开挖浇筑塔基开始,然后是组塔、架线、输电。通常情况下,一座铁塔与一座铁塔之间相距500米,铁塔高度30到70米不等。如果跨越河湖、深谷,最长跨度1400米,铁塔一般建在两座山顶,塔高可达160多米。在这样高的铁塔与铁塔之间安装间隔棒,从地面攀爬到塔顶,需要半个小时,工器具和饮水随身带,有的间隔棒四五十斤重,体力消耗非常大,午饭得用绳子吊上去。风雪天和冬季,高空作业风险更大,冻伤、刮伤的人有之,李小军就经受过这种考验。

最险不过高空走线,最难不过峻岭组塔。在逶迤千里的山间建塔架线,看似宏伟高大,实则劳神费力。缓坡地带,材料由马帮驮运,陡峭处,索道运输。每座铁塔基础材料40到80吨不等,钢架材料10多吨,总用料也有上百吨重的,都得从山下运到塔基所在位置。

李小军参加工作20多年,8年在四川施工。在大凉山的美姑昭觉一带,259个塔基,建了120条索道,创下四级索道联运纪录。索道的每级平台上驻守10多个工人,吃住都在帐篷里,一住就是半年,除了装货卸货,还要保障索道畅通。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他,得保证每个施工人员安全,每座塔基都要走到。有一次早上8点出发,从1500米爬到4000米,单程20公里,下午6点才到。

野外施工危险无处不在,在江油一个山顶,正在做导线压接的他,钢丝绳断裂,随着一百多斤重的压接机往山下滚,四五十米后才停住,一条胳臂当即红肿疼痛,担惊受怕地走到山下,红肿消失,不治而愈。一次在甘孜押运工器具和设备到施工点,卸车以后,只剩他一人,搭个彩条棚看场,施工车辆在头边碾来碾去,他只能忍耐,战战兢兢到天明。在川北一处深山,泥石流塌方冲毁了道路,中断了通讯,人员物资损失严重,两天以后,才调来卫星电话,家人工友接到电话,能听到彼此的哽咽。

1968年出生的曹浩平说,1997年左右,在西昌附近的彝族地区施工,引起一个彝族小孩的好奇,如今,孩子长成了小伙子,就在他们施工队干活。送变电人就像当年红军长征,走到哪里,就有跟随者和拥护者。前几年,他回到曾经施工的川西,由于老百姓用上了电,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建起来了,街道变宽了,读书的孩子增多了,他发自内心为他们高兴,也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欣慰。

送变电工作聚少离多,跟工友同处一室的时间比老婆多。有一次母亲胆结石痛得上墙,他乘火车坐汽车一天一夜赶回家,母亲已经手术完毕。

有天晚上给基坑浇筑混凝土,一回头,3个工友少了1个,四处查看不见踪影,刨开混凝土拽出工友,已经奄奄一息。用对讲机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呼叫,经过接力赛般的救助,终于把工友送到项目部医疗点,转危为安。山区施工,山下单衣,山顶棉袄,白天下雨夜半飘雪。孤独莫过于住帐篷,没有信号,没有电视,车轱辘话说了一遍又一遍,说着说着倒头睡去。在东北和新疆哈纳斯施工时,气温常常零下20多度,那叫一个冷噢。

说这些的时候,他显得非常平静,当说到湖北的工程获得了鲁班奖,瞬间,他的眼里闪出灼热的光芒。

为确保第十四届全运会在西安顺利举办,翟小亮带领班组成员在西安东北部做330千伏架空输电线路迁改落地工作,高铁只允许在夜间窗口期施工,他们连续4个晚上拆除了两条跨高铁线路。近一年来,他们已经跨了20多次高铁、铁路、高速公路,还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扩建,迁改了电网线路。这种需要多方配合、时间紧迫的施工如同打仗,不但跟时间赛跑,还得确保安全。

与曹浩平同龄的翟小亮,30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施工,在康定到崇州的康崇线施工时,一年用坏了3部手机,雨衣雨鞋是基本装备。广西、广东的丛林,冷不丁冒出胡蜂和一寸多长的蚊子,蟒蛇更是可怕。旱蚂蟥稍不留心就钻进皮肤。每次施工要带上降压药、防蚊虫药膏、去蚂蟥的食盐。偶尔粮食补给不上,会在雪地捡拾松子、采摘野果充饥。

翟小亮是一位“送二代”,同事中,祖孙三代一个单位的人不少。所以大家把企业看得很重,干活也卖力。企业兴旺,家庭才会富裕。童年记忆中,父亲年初出门,年末回家,总是穿一件黑色棉袄,有一次在南方施工,一条小腿被什么东西咬了,脓疮一直不好,在西安好几家医院看过,直到退休,黑印子还没有消失。比起父辈们住牛棚羊圈,基础材料全靠人背马驮,现在条件好多了。最愧疚的还是对家人,女儿刚满月他就外出,回来时女儿已经牙牙学语。

同为“送二代”的李小军也有同样经历,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有一天老师批评儿子,为什么不完成作业,儿子说,我家来人了。老师问,你家来谁了?儿子回答,我爸回来了,一高兴,玩忘记了。

吴涛谈及儿子,也有些许遗憾,没有陪伴儿子一同成长,总觉得少点什么。

世界是男人的,也是女人的。送变电工程大部分在千里之外,属于男人的天下。有这样一些女性,足不出室,以电脑为业,为工程注入科技含量,青春靓丽的王媛就是其中一员。

何鑫刚创新工作室以王媛的师傅何鑫刚命名,师傅到管理岗位后,由她担任创新工作室组长。一个工作室出了3名“陕电工匠”,这在国家电网系统也属罕见,除何鑫刚以外,她和车菁同为女性。2012年,王媛自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成为变电试验班技术员,一下子喜欢上了继电保护调试工作。团队经常驻厂联调,曾经4个变电站同时进行,忘记吃饭和下班都是常事。有一年300天都在厂家度过。第一个孩子在腹中70多天,她才发现自己怀孕了。现在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工作重心依然如初,入了党,还带了两个徒弟。她也逐渐成为智能电网调试全才,兼顾继电保护、光纤、通信专业,获得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科学进步奖2项,被列入地市级优秀专家人才后备名单。2021年,在国家电网标准三年创新工法计划中,有6家创新工作室入选变电组,何鑫刚创新工作室位列其中。

工作9年来,王媛参与了20多座智能变电站调试,其中750千伏西安北变电站、750千伏定靖变电站、750千伏南山变电站工程,都是里程碑意义的智能变电站,也是他们团队的代表作。当捧回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时,她的名字进入功勋册。

人的理想有时是从天空开始,1994年出生的王开熙,就是被一个动力伞吸引的。那一年,他13岁。动力伞在骄阳下仿佛一朵流动的巨大花朵。他记住了动力伞上的几个大字——陕西送变电公司。

2016年大学毕业,他成为陕西送变电公司放线施工班的一名牵张机手,从事的就是当年动力伞的工作,这时在无电区架设了电缆,不需要动力伞牵引导线了。而且,无人机已经替代了动力伞。现在的他,不但能自如地操作无人机,而且能同时开动两台牵引机或张力机,将巨龙般的电缆通过牵引机和张力机,架设到铁塔与铁塔之间,翻山越岭,过州跨省,传输到远方。意气风发的他,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还入了党,获得国家电网系统多个奖项。班长司荣利和师傅刘亚宁,在同行业中成绩突出,放线施工班多次获得省公司先进班组称号。

陕西送变电公司自1950年成立以来,从几十个人发展到上千人,经过几代人披星戴月,砥砺前行,足迹遍及28个省区,共建成各类输电线路2000多条、3万余公里,建成或扩建各类变电站260余座,获国家、省部级奖项上百次,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为城镇农村送去了电能,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

  • 安徽六县市实施电网改造

    安徽六县市实施电网改造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安徽六县市实施电网改造”,希望大家喜欢。安徽六县市实施电网改造《 人民日报 》( 2021年12...

    2021-12-13

  • 杭州电力创新赋能城市绿色发展

    杭州电力创新赋能城市绿色发展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杭州电力创新赋能城市绿色发展”,希望大家喜欢。杭州电力 创新赋能城市绿色发展《 人民日报 ...

    2021-10-29

  • 电从远方来(百年辉煌)

    电从远方来(百年辉煌)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电从远方来(百年辉煌)”,希望大家喜欢。电从远方来(百年辉煌)杜文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08-02

  • “湖南屋脊”有一群“电骡子”

    “湖南屋脊”有一群“电骡子”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湖南屋脊”有一群“电骡子””,希望大家喜欢。他们肩挑手抬帮助山区“户户通电”,村民们用过...

    2021-05-18

  • 光伏发电助农振兴

    光伏发电助农振兴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光伏发电助农振兴”,希望大家喜欢。光伏发电 助农振兴《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9日 ...

    2022-03-29

  • 为企业和居民送去“绿色电力”

    为企业和居民送去“绿色电力”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为企业和居民送去“绿色电力””,希望大家喜欢。第一批装机约1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近...

    2021-11-03

  • 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希望大家喜欢。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人民...

    2022-01-11

  • 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取得新突破

    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取得新突破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取得新突破”,希望大家喜欢。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取得新突破《 人民日报 》...

    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