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亲子教育,如何回归平常

亲子教育,如何回归平常

发布于:2016-06-23 07:15:00 来源: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日报的“亲子教育,如何回归平常”,希望大家喜欢。

亲子教育,如何回归平常(微议录)

《2016年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亲子教育有了改善,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家庭教育过度、家长不能正确理解“爱”、家庭教育焦虑,等等。从数据来看,87%左右的家长存在教育焦虑情绪。

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家长如何科学地开展亲子教育?哪些好的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哪些教育误区值得警惕?本期摘编的微友来稿,希望能为呵护健康甜蜜的亲子关系,贡献养料。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 者

孩子需要“他力量”

儿子今年三周岁。而我的工作特殊,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感谢老公,作为典型的“80后”父亲,他不管工作多忙,几乎每天都留出亲子活动时间,在院子里比赛跑步、踢球、爬沙堆、踩水坑……每天都变着花样“玩到嗨”。

跟爸爸玩耍的儿子,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乐观、爱探索的小小男子汉。打针时,他记住爸爸的鼓励,高兴地说,“今天爸爸带我打了力量针,看我多厉害”“今天爸爸带我打的是智慧针,会变得更聪明”。这都得益于老公给免疫针取了有趣的名字,让儿子觉得打针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一点也不怕。

如今,许多家庭都会遇到隔代教育等问题。实际上,与其参照各种育儿知识,不如有一个肯陪伴的爸爸更能解决问题。爸爸的双手既能坚强有力地支撑起整个家,也能温暖柔软地捧起孩子的脸。孩子的成长,爸爸不能缺位。

——@田里

理解父母的苦衷

在我的成长记忆里,父亲一直是管着我的人,既惊吓也惊喜。惊吓——小时候经常做错事,父亲会狠狠地“抽我三鞭”;惊喜——高考成绩不理想,父亲没有责怪我,并说“与其担心将来,不如把握现在,尽力了就不言后悔”。

父母总是“两面性”的,有严有爱,而严就是爱。直到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了父母的苦衷。犯错时教训,是为了不让“从小偷针”误入“长大偷金”的歧途;遇挫时鼓励,是为了让我不遗憾过去、不忧虑未来、更珍惜现在,用奋斗给自己最大的安全感。

生活就是教育,父母与子女的点滴相处更是一笔财富。有人说,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当我们长大了,父母却老了。面对父母的苦衷,需要用心理解“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的博大和无私。而这种成长路上的“亲子关系”,值得咀嚼回味甚至再传递。

——@文国云

“不在”更需多关爱

我对儿子一直心存愧疚,13年来,我俩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够一年。儿子算得上是“留守儿童”,我也自认为是不称职的父亲。父母不在身边会影响孩子成长,但现实总有些无奈。

虽然我们不在儿子身边,却时刻惦记并关心着他。孩子还小不懂事的时候,只能让爷爷奶奶多费心照料;等孩子长大了,就直接电话沟通,定期联系成了一座传递爱的桥梁。我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听听孩子的声音,问问生活学习情况。时间长了,离得还是很远,但我们并没有在感情上生疏。欣慰的是,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村里的长辈评价也很高。

对于“留守儿童”,缺位的教育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补上。既不能因为“不在”而放弃了和孩子互动,也不能因为时空距离而让自己的教育缺席。爱孩子就要多行动,传递并营造爱的氛围,哪怕在电话里说一句“爸爸想你”。

——@心静如水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23日 05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