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书店,阅读文化的掌灯者

书店,阅读文化的掌灯者

发布于:2016-06-22 07:28:00 来源: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日报的“书店,阅读文化的掌灯者”,希望大家喜欢。

书店,阅读文化的掌灯者

杨 旭

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文字与心灵之间的联系的场所,如果书店丢掉这样的风格,就会变得非常贫瘠

“加快推进城市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加大扶持乡镇实体书店建设力度”,不久前,11个部委联合出台意见,通过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手段,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开办书店。意见的出台,为多年来以“苦情形象”勉力维持的实体书店注入信心之源。

电商时代,在实体书店买书和网上买书有何不同?一次书业论坛上,笔者曾以此提问过一位法国专家。他打了个比方:二者的区别,就像你在香榭丽舍大街的露天咖啡店买一杯现磨咖啡,和在办公室冲一杯速溶咖啡。慢与快,厚与薄,深与浅,这是两杯咖啡的区别,也是两种书店的不同风格。风格决定一家书店的气质,而实体书店所秉耕的风格,就是精神活力的培养皿,多元文化的保温箱。

去年秋天,网络书店巨头亚马逊在西雅图落子首家实体书店,这家书店几乎复刻了网店思路——一样的价格,一样封面朝外的书籍陈列,一样通过大数据演算出读者的“最爱书单”。大洋彼岸的蝴蝶扑棱着翅膀,也搅动着国内书业的龙卷风——当当网宣称,3年内要开出1000家实体书店。然而,在不少批评者看来,网络书店思路的线下扩张,很有可能让文化的光谱变得异常狭隘。这是因为,网店主打主营畅销书,而一些不知名的作者、不知名的著作,往往被发配在网页清单的“长尾”部分,“吸睛”的概率微乎其微。

正因为如此,奉行“文化多元”的法国人对网上购书不太感冒,他们更愿意钻进街角的书店逛悠,去寻找那些未必有名却能感动自己的作品。加之图书定价销售制度的施行,在高卢雄鸡面前,横扫全球的亚马逊也只能徘徊在15%左右的市场份额。

波澜不惊的法国书业,只是“别人家”的故事。没有定价机制的保护,没有阅读氛围的渲染,中国的实体书店注定要承受市场和网络的双重夹击。在这期间,倒闭的实体书店不计其数,第三极、风入松、光合作用,这些名噪一时的名字,都因为租金重负、成本高企而落寞离场。然而最近几年,人们惊喜地发现,一家又一家实体书店在繁华商场蓬勃生长。曾经败走的麦城,如今成了复苏之地。

实体书店复苏的背后,是书店的借势逆袭,是地产的转型需要,是升级的商业逻辑。这些“逆生长”的书店,与6年前在和网店价格战中倒掉的书店不同,他们更具备蓝海意识,更注重价值锻造,更能理解“用平行发展化解对立”的涵义。不管是精善的展场布置,还是独特的选书视角,抑或周到的增值服务,都会催化读者对这份阅读价值上瘾,进而忽略价格“剪刀差”。而这一部分人群,又与商业地产的目标受众有着极大的重叠,书店和地产的一拍即合,自是情理之中。

以前,书店被卖场的角色遮蔽,才会深陷价格战的泥淖难以自拔。一旦将书店视为阅读文化的掌灯者、阅读价值的发酵器,那么,不管是业者还是读者,都不会简单地以经济得失、折扣高低来衡量它的意义。带领英国最大连锁书店甩脱破产困境的詹姆斯·旦特曾说,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文字与心灵之间的联系的场所,如果书店丢掉这样的风格,就会变得非常贫瘠。

旧的书店形态或将式微,而人们所等待的,“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般美好的地方,正在商业形态的迭代中慢慢呈现。一个和阅读约会的民族,静美而深邃,绚烂而坚毅,值得领受未来的祝福。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22日 05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