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假论文”背后的“真问题”(行与思)

“假论文”背后的“真问题”(行与思)

发布于:2016-03-31 08:58:00 来源: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日报的““假论文”背后的“真问题”(行与思)”,希望大家喜欢。

“假论文”背后的“真问题”(行与思)

庄梦蕾

近年来,学术“抄袭门”屡见报端。3月21日,又有媒体曝光某高校历史系一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涉嫌抄袭,且从题目、摘要到参考文献与被抄袭论文几乎完全一致。大跌眼镜的同时,我们更应反思:一篇“假论文”是如何蒙混过关的?

实际上,高校对学术论文的撰写有着严格的规范。一篇学位论文的创作,至少需要经过开题、初稿、修改、查重、答辩等多道程序。如果说某个学生的抄袭行为尚可归结为个人学术品行不端,那么抄袭者居然能堂而皇之地通过学校设立的各道关卡,拿到学位,便是一个学校的丑闻。开题审查不严、导师应付了事、查重监管成摆设、评审答辩走过场……执行层面存在严重漏洞,又缺乏第三方的审查、监督机制,抄袭者自然有机可乘。

惩治乏力,是论文作假现象屡禁不止的另一原因。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处理办法》;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但这些规章制度或只是行政手段,或缺乏具体细则,对论文作假的处罚仍然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因此,违规成本不明确、惩治措施不严厉,难以震慑学术不端行为。

论文抄袭的根本症结在于学术评价机制的僵化。不可否认,在拿学位、评职称都需要发表论文的硬性制度之下,无论是作者还是学术机构,都难以摆脱对论文发表的数量的过度追求。因此,改革单一僵化的学术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学术评价体系,对不同专业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再以一文定学位,论文抄袭乱象才能从源头上得到根治。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31日 18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