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电力改革需要“血拼”阵痛

电力改革需要“血拼”阵痛

发布于:2015-03-16 08:59:00 来源:国际金融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国际金融报的“电力改革需要“血拼”阵痛”,希望大家喜欢。

◎ 杨莹青 《 国际金融报 》( 2015年03月16日 第 18 版)

在改革过程中,中国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模式,然而从改革成功的国家/地区可以看出,无论输配分开与否,在发电端引入竞争、制定合理的输配电价、建立零售竞争市场才是电力改革的长久之道

多年来,电力改革“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不过,这种情况似乎大改革背景下,有望破局。今年全国两会新电改革方案细则制定,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重启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之所以如此,一是电力行业垄断、电价形成机制不科学,导致电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二是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相当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还涉及到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实际利益。

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是电力改革两个主要受影响的群体。电网企业在市场处于垄断地位,通过“统买统卖”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对改革自然不积极,而发电企业则一直想推动电力改革,实现竞价上网,借此根据市场价格波动与煤价实现联动,降低企业亏损。如此说来,电改的受益方非发电集团莫属,但缘何发电集团忧心改革引发的电价“血拼”会造成利益受损呢?

仔细分析,这些发电集团的担心不无道理。按照电力行业即成的规则:若某一地区,全年的设备利用小时数高于5500小时,说明该地区用电紧张;若低于4500小时,则说明该地区电力富余。而2014年,像吉林等个别地区甚至徘徊在3500小时左右。这说明我国当前的电力市场已处于相对过剩状态。除此以外,2014年以来全国火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仅为4807个,创下近20年最低纪录,而今年这种形势也未必能有所改变。

我国经济目前已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为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换挡期”,电力需要的增长也随之放缓。在当前电力供应比较宽松甚至过剩的情况下,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把发电企业推向了市场,无疑使其压力骤增。放开市场竞争的话,首当其冲的是发电企业,对电力价格肯定是有影响的。电量计划一旦放开,火电企业将进入直接交易市场,企业必须要以价格打开市场寻找电量,一场电价“血拼”不可避免。

不过,这种担心,笔者以为,有点夸大之意。

虽然,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下,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需求增速放缓,能源市场供大于求的趋势仍在延续,但这不一定是坏事。电企的原料成本低、渠道多、供需小,价格优势自然凸显。价格越低,因价格改革带来的社会风险和交易成本越低,这一市场环境为能源产品改革提供了契机。

比如,2013年,由于中国铁路总公司启动货运组织改革,参与现代物流业竞争,煤炭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使主要依靠煤炭发电的电企受利于原料价格下跌降低了成本;而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能源秸秆,燃烧1公斤可发1度电。最近,湖北、江苏、安徽等省相继出台了禁止燃烧秸秆的规定,不仅给凯迪电力等企业大范围布局生物质发电的机会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电力成本。

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电力体制改革的取向还是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好处会日益显现,那就是通过打破部分现有格局,把过去垄断的电网利益拿出来,通过竞争降低电价,建立电力市场、提高电力工业运行效率,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竞争公平。

改革,没开始做的时候都会有种种争论,一旦试点成功,再改革的阻力就会明显降低。今年元旦,深圳电改已经启动,内蒙古也成为全国第二个输配电价改革试验田。中国电改推行、发电企业忧心电价“血拼”受损是不可避免的阵痛。让我们来看看英美两国的先进经验,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英国电力改革自1990年开始历经十余年时间,其间通过公司民营化、开放零售竞争、改进电力交易规则等手段不断完善其电力市场,虽然改革初期广受批评,改革路途相当曲折,但是最终改革成效有目共睹。电力装机能力大幅提升,电力批发价格下降了40%。美国PJM联网协会通过颁布零售选择法、开放电力投标市场、成立独立电网机构(ISO)等手段逐步推进改革。经过多年改革运营,PJM市场已成为美国运转最流畅和最具活力的电力市场。

虽然各自改革模式不同,但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市场化的电力改革实现了电力体制的优化。在改革过程中,中国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模式,然而从改革成功的国家/地区可以看出,无论输配分开与否,在发电端引入竞争、制定合理的输配电价、建立零售竞争市场才是电力改革的长久之道。“血拼”后的电价经过市场的检验,一定会更合理、更健康,更有活力。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