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央视节目《远方的家》都介绍过哪些国家?你喜欢看吗)

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央视节目《远方的家》都介绍过哪些国家?你喜欢看吗)

发布于:2024-04-04 12:10:01 来源:互联网

如果有一档国内节目,既好看又好玩,既有故事又有韵味,既现代又古代,既有城市多彩又有自然本真,既有当下的纪念性,又有时间考验的记录性……

那么,你一定可以记住它的名字:《远方的家》。

作为央视出品的大型旅游纪实节目,《远方的家》极其低调,凭借数年的沉淀积累,节目内容早已覆盖国内任何一个地级市,如今更是走出国门,踏步世界。

与《远方的家》结缘,对我来说似乎是偶然中的必然。

大学时期,业余时间充足,与读书品类相似,我的电视品味也是一如既往的“杂”。从严肃的《新闻周刊》《24小时》以及以前柴静的《看见》,到当年流行的娱乐综艺《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基本不会落下,偶尔还去看《快乐大本营》和《康熙来了》,这直接导致我可以跟班上女同学就圈内某明星八卦一整个下午。

以上这些各色节目,于我而言,更像是研究世界的万花筒范本一样。比如《爸爸去哪儿》我是当成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课题来研究的,与此类似,芒果的《变形记》和最新推出的《少年说》,仍然聚焦的是亲子关系和教育领域,只不过随时代演变,从明星走向了平民。

在此之外,如果想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世界,力所能及的最值得推荐的方式,就是看纪录片。

这也是构成我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尤其对于历史和地理领域而言,更是纪录片重地。毕竟,狗血的穿越只能存在于梦境和大部分肥皂剧,现实中你也不大可能成为浪迹天下的旅游达人。因此,借别人之眼,去认识真实世界,也是可取途径。

《远方的家》就是在这样的期许中,不可避免地和我相遇。

一开始我以旅游节目的视角打量它——每集45分钟,聚焦一个地方,内容上又可以分为三个小段落,显然这是后期剪辑的结果,有外景主持人出镜,在当地时常也会请向导带领或解说。

看起来没有什么创新之处。

但真正让我刮目相看,在于它的内容质量。怎么来鉴定呢?

最开始我翻看往期目录,当然是从熟知的家乡看起,没想到就家乡那个实在普通到不值一提的黄土高原小县,在《远方的家》不同的系列里,都出现过两次。这种兴奋大多数人应该都能体会。

更让我惊讶的是,我自以为对家乡关中文化相当熟知,但在《远方的家》系列里,这个节目还是可以从我身边挖掘出那么多让人重新认识的东西。

比如,陕西关中,以面食为主,号称“一县一面”,作为一个至今噬面如命的人,我怎能不了然于胸呢?但是节目中展现出来的好几种地方面,我竟然都没有听过!没吃过我是可以接受的,没听过实在不太可能,但事实就是这样。更别提某些当地特色,或者最新的发展成果,比如现代化果园可以技术化到什么程度,我就没能与时俱进,但在我们陕西的某些县的确发生了。而我却不太清楚,我可是从小在苹果堆里长大的,苹果是我们县的支柱产业。

这充分让我认识到一个现实——即便是你从小到大以为很熟悉的地方,即便是你脚下正在生活的土地,但你依然不够了解她,你也许见过这片土地曾经的风采,但时代发展太快,早已日新月异。走出你的日常活动圈50公里,就是一个新世界;走出日常圈100公里,就可以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而这些,就同时发生在你习以为常的一成不变的10公里的日常圈身边。

这个隐藏的属性,让《远方的家》多了别样的使命,它不只是一档旅游纪实节目,更是时代轰轰前行的记录者,尽管它从未刻意去追求这样的使命。

诚然拥有如此深厚的内容实力,《远方的家》依然十分低调,我从未见过这个节目打过任何广告,在官方微博上也从来没有什么营销活动(所以我决定自己出手了)。

这是一档真正执着于品质的节目,几乎保持着工作日日更的频率,如此高强度的输出,竟然已经持续多年。所以,《远方的家》如今已经累计超过上千集。

我从大二开始追看的时候,正值《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系列,此后又推出《江河万里行》,顾名思义,都是以某座山某条江河为节目线索。而在此之前,已经有《沿海行》、《北纬30度》等系列。

此后又接连推出《边疆行》《长城内外行》,以及如今正在继续播出的《一带一路海外行》,正式踏出国门。

《远方的家》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出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内容上可以做的如此深入,每到一地,都有机会邀请到当地最资深的学者或研究员或向导,因此在地方文化和现代特色的挖掘上,视角远比其他节目出色,甚至,也不例外地,认知程度要比当地人更加深厚宏远。

除了调动资源的优势,能彰显出央视的肌肉,在其他方面,《远方的家》真的可以算是极其朴素。

作为一档户外节目,风餐露宿是日常事,摄制组和记者,常常要深入当地,异常辛苦。走访的诸多偏远山村,条件有限,很多现代都市人都不大能接受,但这个节目组扛下来了,而且不止一次,不止一年,而是三年、四年、六年……

尤其让我尊重的是,《远方的家》各位出镜记者。从早先的蔡丽娜、王静,到我开始追看时的李七月,谭文颖,唐天骄,再到现在的新生代伊拉娜、刘颢玥等,节目中女记者居多,但在户外拍摄时,她们的穿着打扮也都是很朴素但也很实用的户外冲锋衣!!发型什么的就别想了,乖乖梳起马尾吧。

这种真诚的朴素不只是形象,更在于情景里的对谈。在这样的节目里,外景记者是观众视角寄托的第一选择,与当地人交流,向向导提问,面对未知的风光或习俗,怎么理解,怎么引导大家理解……都是极其考验功底的事情,以及至关重要的,面对陌生环境和文化,面对陌生人,展现怎样的姿态,这绝不简单,因为没法去掩饰,在镜头前你的些许态度和语气,都会不可避免地传递出来,而这样的节目,后期剪辑是以事件发生为根本,而不是以记者形象为本。

为什么我会谈到这一点?

因为这些和我年龄相仿的年轻记者,业务素养自然不必说,基本都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学院派,但毫无疑问,个人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早期,会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你面对的是一个浩瀚的向天地万物开放求知的纪录片式的节目,提前做多少功课似乎都不够用。只有,随着节目的经历增多,才会逐渐适应。

所以,追看《远方的家》时间一长,也能清晰地感知到年轻记者们的快速成长。毕竟,这些姑娘和小伙,平日里也都是爱美爱时髦的青年人,成长阅历也不可能都经历城市乡村天南海北的种种。

我是一个年龄相仿的观众,因此更能体会到这些记者的真诚与不易,当然,镜头之外默默付出的摄制组,也是心有猛虎,而且愿意细嗅蔷薇的一帮人。

很喜欢《远方的家》这个名字,作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很显然,这个朴实亲切的节目是献给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无论你的家乡是哪方,无论你现在足迹在何处,《远方的家》凭借上千多集节目的积累,足以对得起这个名字的寓意,让每个人都能在节目里看到自己的家。

能做一档如此隐忍的节目,央视足以自豪;

能欣赏一档如此品质的节目,你我之幸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