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的文化释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的文化释义)

发布于:2024-04-03 13:04:06 来源:互联网

致:天下之诚厚也,以人为本; 中:天下之大本也,万物本源; 和:天下之达道也,最高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是一种自在未发的不偏状态,是成物的本源,“和”是一种因时而发的合宜状态,而最终达到“中和”的最高境界。

在《礼记·中庸》中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和者也,天下之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重庆致中和公司传承中华文化,以“和”为主旨,体现一种美的境界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孔府——千年传承:修身·治国,平天下之中庸之道 儒家——修身正己,和谐中正 诚于中,信于外: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四书》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四书》即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的思想,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主要表现于礼通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中庸》为孔子的孙子孔伋所著,实为中华文化海洋中浓缩的精华。“致中和”三字即是源自《中庸》一书。《中庸》第一章开篇曰:“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意为:人的情绪未表露出来时称为中(此时内心虚静淡然,不偏不倚),表露出来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此时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共行的原则。达到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焉;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这与《老子》所说“圣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相通。自然者,方可源远流长。《中庸》又有云:“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天理赋予人而形成品德称为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原则而行动就是道,圣人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就是教。因此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盖宇宙之变化、社会之发展、万物之孕育、人生之成长,皆合此三境也: 致远、中正、和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