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在学习与就业方面,很多欧洲人首先考虑“喜不喜欢”

在学习与就业方面,很多欧洲人首先考虑“喜不喜欢”

发布于:2016-12-16 07:3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在学习与就业方面,很多欧洲人首先考虑“喜不喜欢””,希望大家喜欢。

在学习与就业方面,很多欧洲人首先考虑“喜不喜欢”,而不是“有没有用”

“步速太快,就会看不见阳光蓝天”(他山之石)

本报驻德国记者 冯雪珺

来自奥地利的马丁原先是记者居住公寓的门房,他有一个很标准的中文名——林志宏。马丁在中国工作生活过近两年,虽没正规学过中文,却通过与中国朋友的接触,能熟练地说一口汉语。最近,马丁向记者告别:“我辞职了。”他决定回国,去奥地利航空公司当“飞来飞去”的“空少”。

东莞、阿姆斯特丹、台北、维也纳、深圳、惠州、广州、普吉岛、重庆、柏林……马丁细数着这些年辗转工作过的地方,俨然一副“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模样。尽管在中国人看来,马丁既没稳定的工作,又没房没车,不像一个“积极的生活斗士”。但1983年出生的马丁,看上去不过二十四五岁的样子,与国内正在“事业上升期”或是“苦挣奶粉钱”的同龄人相比,马丁活得无比自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生存而工作。

在德国采访,不止一位德国朋友向记者表达这样的观点:“中国朋友在选择专业和工作时,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盯着就业前景、发展前途,很少说是因为自己喜欢呢?”的确,在学习与就业方面,不少欧洲人往往首先考虑“喜不喜欢”,而不是“有没有用”。

记者另一位德国朋友魏安娜,出于个人爱好,大学选择了日语文学专业。最近联系她时,魏安娜说她现在是计算机专业大二的学生。

“你不是早该日语系毕业了吗?”

“对呀,先满足自己的爱好,拿下日语文学本科文凭。现在该为了将来找工作,再拿下一门计算机专业的文凭啦。”

对方那一份淡然与理所应当的语气,让记者羡慕不已。

马丁和魏安娜能够如此“率性”,在于他们身上没有背负沉重的生活压力。首先,德国、奥地利的公立学校都实行免费教育,学生还可以在税收、住宿和公交方面享受优惠,“上学久”不会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其次,健全的养老保险和医疗护理保险机制,让年轻人没有“养儿防老”的角色压力。再次,两国均实行双轨制教育,因材施教,能让职业教育出身的年轻人学到扎实的职业技能,就业难度也大大降低。最重要的是,欧洲社会没有给年轻人强加类似“成家立业”的成功标准。以德国为例,“租房族”近半,大多数是人到中年后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因此,“有房有车”的奋斗目标似乎是中年后才该做的事。

没有了生存压力,自然就会放慢脚步,享受生活本身。也难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德国城市街头总能看见成群的年轻人躺在街心公园草坪上沐浴阳光。记者不由想起一次采访经历:与头发花白的专家谈毕告别,正准备匆匆转身离开咖啡店时,却被老人从背后叫住。他指着咖啡店外的一座公园说:“步速太快,就会看不见阳光蓝天,还有这些鲜艳多彩的矢车菊。你这么年轻,放慢脚步,多欣赏欣赏吧。”

(本报柏林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16日 18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