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年入百万?忽悠的就是你(经济聚焦)

年入百万?忽悠的就是你(经济聚焦)

发布于:2016-11-16 07:2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的“年入百万?忽悠的就是你(经济聚焦)”,希望大家喜欢。

假借“互联网创业”,线下沙龙“讲授成功学”洗脑,线上发展“伙伴”靠销售提成

年入百万?忽悠的就是你(经济聚焦·关注传销乱象①)

本报记者 张腾扬

由于推广、营销和交易等环节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从而脱离时间空间的限制,微商在近几年发展势头很是不错。然而,大潮之中,泥沙俱下,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假货次品频出等问题,一些商家的运作模式,也使得微商成为违法行为的滋生之地。

不久前,一位陈先生参加了一次“互联网创业沙龙”,不论是在活动现场还是在后续的沟通中,陈先生都对组织者的行为和动机产生了质疑。“创业沙龙”上发生了什么,又有怎样的玄机?

是“互联网创业”还是聚众忽悠

家住北方某市的陈先生一直想尝试创业。偶然一次,他被微信“附近的人”添加好友,并看到其朋友圈发布的“互联网创业沙龙”邀请。对苦于缺乏资金门路的陈先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意外之喜。

怀揣期待,陈先生在指定的时间来到“互联网创业沙龙”举办地。但现场的情况却有些出乎陈先生的意料:沙龙被布置成了教室一般,参与者都坐在台下,讲台上的黑板则挂着印有“超凡冠宇”的条幅。而最令陈先生诧异的,则是来参加沙龙的大多是些中年人,还有带着孩子的家庭主妇。

沙龙开始后,情绪饱满的主持人将活动定义为“家庭聚会”,称与会者为“冠宇家人”,并热情洋溢地介绍着冠宇事业的“成功者”。而在随后的交流环节,几名“成功人士”分别上台,表示自己本来是公务员、教师或大学生,接触冠宇后,如今用手机短短几分钟就能赚数千块,相信做下去就一定能实现人生价值……

发言同质化严重、缺乏实质内容,没有听到期望中创业经验交流与项目分享的陈先生,有些坐不住了,他感觉这里根本不是什么“互联网创业沙龙”。

微信好友怎成“消费者联盟”

“成功人士”发言结束后,本次沙龙的主角、自称“创业达人”的互联网创业讲师终于上台。

这一次陈先生再次失望了。除去政策描述、权威人士发言、鸡汤词句外,讲师集中宣扬的“互联网创业模式”,无非是通过手机注册成为代理、使用微信添加“附近的人”、在朋友圈上高频率推送公司产品。而在讲师口中,你的微信好友就是所谓的“消费者联盟”,能带来巨大的财富。

陈先生确定此次沙龙不仅对自己没有帮助,甚至有传销的嫌疑,于是拿出手机准备联系朋友并离开。

但当陈先生准备发短信时,他一侧眼猛地发现身旁的男子并没有听台上授课,而是时不时盯着自己。于是,陈先生装作看了下时间后,把手机装回去,伸了个懒腰并回头看了一下,结果心里一凉:刚才安排他入座的男子此时搬了凳子坐在活动室门口,凳子腿顶着大门。

联想到此前传销团伙拘禁、殴打参与者的新闻,陈先生只能继续“认真听讲”。一个多小时的授课结束后,主持人开始组织大家玩游戏、喊口号。陈先生和几个新来的人,受到“前辈”关照,被鼓励多多表现。看到身边的人似乎渐渐松懈下来,陈先生借口去卫生间,和一名带小孩的妇女边聊天边出门,然后迅速离开此地。

赚不到钱是“自己努力不够”

离开沙龙的陈先生并没有想到,参加上次活动带来的麻烦还在后面。

接下来的几天里,陈先生受到微信好友从微信到短信的“狂轰滥炸”。对方并不介意陈先生在沙龙上提前离场,并表示讲座经常举办,以后还有机会,反而邀请陈先生一起来做“微信代理”销售保健品、化妆品、生活用品,并宣称“只要几分钟注册,即可成为代理,经过培训就可以‘上岗’”,目前全国已经有“数十万人”加入事业。

对方介绍,从微信上注册后,总部数据库里面就有了记录,注册人就可以使用公司的微店平台作为卖家销售。而注册人的微信好友通过朋友圈购买公司产品,销售额就会记在注册人名下,根据每个月销售额度,按目标比例返还奖金,销售额越高,奖金比例越高,最低9%,最高24%。

陈先生以销售目标太高为由婉言拒绝,结果对方反而表示“非常理解”,鼓励陈先生多发展“合作伙伴”。“每个月销售数千元容易,可是每月销售十几万元产品比较难,聪明方法就是找几个伙伴,组成一个‘营销市场’”。

据介绍,冠宇事业的分配制度,发展的“合作伙伴”的销售额度可以记在发展人名下。你发展的“伙伴”再发展“伙伴”,销售额度可以层层累计,整个体系如同金字塔。按照对方描述,如果达到金字塔顶端,年收入可以数百万元。

陈先生对此表示怀疑,反问对方有没有赚到钱。在他的连续追问下,对方也承认,自己目前做冠宇事业一年多,经常参加产品培训、宣传讲座,而每天努力添加微信好友并在朋友圈推销产品数十次,但至今为止的确“没赚多少钱”。不过对方坚持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市场发展不到位,坚持下去,不出几年就能财务自由”。

想到传销的风险与危害,陈先生决绝地拒绝了对方。但是他也有疑惑:这种所谓的“互联网创业”,究竟有没有问题?看上去如此露骨的运营手段,为何没人来管?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16日 10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