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浙大管院联合阿里发布《中国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

浙大管院联合阿里发布《中国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

发布于:2014-10-31 15:32:00 来源:综合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浙大管院联合阿里发布《中国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包容性创新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利手段,通过包容性创新能够把低收入群体纳入经济增长中来,其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日前,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包容性创新课题组和阿里研究院联合编写的《包容性创新和增长:中国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子商务在深刻改变中国各个产业的同时,也为包容性创新和增长提供了最佳的注解,中国涉农电子商务的发展,正成为全球包容性创新和增长的典范。

何为包容性创新和增长?

包容性创新和增长是全球经济和学术领域关注的热门课题。“包容性增长”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思路不同,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创新”的概念由包容性增长引申而来,即让海量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参与到创新中,同时创新成果扩散到广泛的人群,使更多人从创新活动中受益。包容性创新和增长的理念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非常深远。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财富快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攀升,但同时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课题组成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教授说,“包容性创新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利手段,通过包容性创新能够把低收入群体纳入经济增长中来,其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题组对浙江遂昌、江苏睢宁、河北清河和山东博兴等四地进行了深入走访和调研,采访了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网商、供应商、农户等在内的大量调研对象,整理超过30万字的访谈记录,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这份研究报告。

涉农电子商务三种典型模式

四地的电子商务发展体现出鲜明的特殊性,课题组结合阿里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已有研究成果,从包容性创新的视角总结出涉农电子商务三种典型模式:遂昌模式、沙集模式和清河模式。

遂昌模式是指中介组织组织零散农户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包容性创新的模式。遂昌网店协会和遂网公司发挥了资源整合、标准制定、利益协调等中介组织的强大作用,从而解决了农产品电商产业链过长和农民能力较低、农产品非标准化生产和高品质农产品稀缺、农业生产活动零散分布和规模经济带来更高收益这些固有矛盾。

沙集模式是指农户自组织从无到有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包容性创新的模式。沙集模式与遂昌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村民自发模仿创业成功者,自发组织加工生产和仓储,寻找物流,自主选择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国市场。这与简易家具产业自身产业链模块化程度高、技术和资金壁垒低、易形成规模经济有关。

清河模式是指传统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实现包容性创新的模式。与前两者相比,清河模式的特殊性在于专业市场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一专业市场是当地产业基础的表征,也是羊绒产业专业化分工的体现。在该专业市场强大的支撑下,清河电子商务的发展不需要中介组织发挥协调专业分工和打通产业链的作用,因而其快速成长期也体现出自发性。

涉农电商崛起的三大共性因素

报告认为,从网店数量和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率来看,浙江遂昌、江苏睢宁、河北清河和山东博兴四地大多经历了萌芽期、快速成长期和平台期中的若干个阶段。课题组总结出了中国涉农电商萌芽期的三大共性因素:有企业家精神的带头人、产业进入壁垒低和宽松的创业环境。

有企业家精神的带头人是四地涉农电商崛起的导火索。这种带头人既包括第一个网商创业者,如清河东高庄村的刘玉国、沙集镇东风村的孙寒,也包括电子商务中介组织创始人,如遂昌的潘东明。这些带头人不论学历、职业和出身,敢于吃螃蟹的勇气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使得他们的成功经验迅速复制扩散。

产业进入壁垒低是四地涉农电商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首先,四地均于2006年左右有了电子商务的萌芽,此时我国电子商务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电商生态系统日趋完善,淘宝网创业成本十分低;其次,四地均选择了当时淘宝网上几乎不存在的产品品类,因此竞争程度低,市场进入壁垒低;再次,四地都选择了本身擅长制造或者容易从市场中购得原材料并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品类,资源供应相对充足,并且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因此生产成本比较低;最后,四地的产品品类技术含量较低,技术壁垒比较低,适合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模仿和复制。

四地涉农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离不开当时宽松的创业环境。2006年前后,四地涉农电商萌芽发展初期,网商没有而且不可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注意和支持。事实证明,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草根创业者有能力依照市场机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涉农电子商务发展道路。

报告还总结出了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的五个非共性因素,包括:带头人必须是返乡创业人才、经营本地土特产品、所选产品品类拥有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所选产品品类有专业实体市场、所在产业分工模块化程度高、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非共性因素的存在,一方面表明传统工业时代经济发展的要素理论在信息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也恰恰表明了电子商务在发展涉农经济方面的“包容性”优势。

“尽管政府的‘无为而治’为涉农电商发展萌芽期创造了宽松的创业环境,但并非意味着现阶段各地政府不能有所作为,相反政府应得到启发,一方面致力于打造信任的、宽松的和支持的宏观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找到适合本地现实的发展模式,放手让企业和个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黄灿教授说。

分析认为,此次包容性创新和增长研究成果的发布,为各地发展涉农电子商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阿里巴巴集团推出“千县万村”计划之后,中国农村经济未来将更加深刻地与电子商务相结合,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包容性创新和增长理论将在中国更多地变成现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