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经济热点:快给汽车企业松松绑

经济热点:快给汽车企业松松绑

发布于:2014-07-14 07:22:00 来源:人民日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日报的“经济热点:快给汽车企业松松绑”,希望大家喜欢。

简政放权改革紧锣密鼓,但从生产制造端看,汽车行业还没有取消或下放一项行政审批权

快给汽车企业松松绑(经济热点)

本报记者 杨丽娟 中国汽车报记者 朱志宇

“购买时间在6年以内的私家车从9月1日起可以免检!”最近,北京车主李玲看到这条新闻后,非常兴奋。

汽车年检制度的变化,让千万车主获得了便利,也意味着我国汽车行业在消费端迈出了简政放权的坚实一步。

然而,让业内担忧的是,从生产制造端看,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尚未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还没有取消或下放一项行政审批权。

“有形之手”过长

异地建厂的“硬杠杠”让企业背包袱,鼓励发展合资自主品牌成了“鸡肋”

“最希望取消政府给异地建厂划的‘硬杠杠’。”国内一家汽车集团负责人呼吁。

这条“硬杠杠”来自2009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规划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和异地设立分厂,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

政策的初衷在于推动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盘活存量,但实施结果却让企业背上了包袱。

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是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的合资项目。由于该企业为新建,按照规划要求,必须兼并重组现有汽车企业。双方几经协商,先由东风汽车公司收购三江雷诺汽车公司,然后再合资。三江雷诺汽车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主要组装和生产轻型商用车。该公司于2004年停产后再没有复产,一共才卖出4000多辆汽车,负债累累。

新成立的东风雷诺公司主要生产乘用车,而三江雷诺主打轻型商用车,其生产设备基本没有价值,收购只是为了获得轿车的生产资质。据悉,为完成这笔收购,东风汽车公司与武汉市政府、三江集团共同分担了13亿元。

在政策“捆绑”下,这样的兼并重组让一些企业花了冤枉钱。“近年来,汽车行业兴起新一轮‘扩疆拓土’潮,并购价也跟着水涨船高,从过去的几千万元,增长到几亿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万里说。

政府“有形之手”伸得过长、干预过多,往往会好心办坏事。鼓励发展合资自主品牌就是另外一个例子。

近年来,有关部门在审核合资汽车企业扩产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要求扩产企业必须上马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项目,否则就不批。

为什么要强制合资企业发展合资自主品牌?一位政府官员曾解释,政策出发点是通过中外双方共同开发自主车型,使中方获得更多的技术积累,进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一良苦用心的大背景是:2004年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在我国整车领域,外方的投资股比不得大于50%。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取消这一红线将势成必然。当前,我国汽车行业中合资企业是主体,一旦没有股比限制,外方独资的可能性将大增,届时,没有外方、没有品牌、没有技术积累的原合资企业,可能沦为一座座“废弃工厂”。“而合资自主品牌至少有一半是我们的。”这位官员说。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目前推出的合资自主品牌,有不少产品是将已退市的、落后的产品经过改头换面后重新上市。

“这是政策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汽车行业资深评论员张志勇说,合资自主品牌对外方来说犹如“鸡肋”,不做不行,做了又没有太多好处。在合资企业已规划好产能的情况下,发展合资自主品牌会挤占外方汽车品牌的产量,且不会给合资企业带来更大效益。从车型看,合资自主品牌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汽车市场,单车利润低于外方汽车品牌;从品牌看,合资自主品牌并非外方自有,即便销量很大,也无益于提升自身品牌的影响力。

发展合资自主品牌,中方也兴趣不大。一是学不到技术。由于现有的合资自主品牌产品只是对一两款老旧汽车的改头换面,没有系统的产品技术参数,中方依旧摸不到关键环节,学不到外方造车的“法宝”。二是“引狼入室”。合资自主品牌产品主打中低端汽车,会抢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

准入门槛过高

公告管理制度与汽车行业发展不相适应,使我国难出特斯拉

15年过去了,鲁冠球造电动汽车的梦想依然搁浅在岸上。

1999年,万向集团初涉新能源汽车。2010年5月,与美国一家公司合资,在杭州建立了全自动化的电芯及电池系统生产基地。最近10年,万向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累计投入达35亿元。

将鲁冠球拒之门外的,是2009年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该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有造车经历,这意味着,汽车“门外汉”鲁冠球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是门槛高低的问题,而是连一条门缝都看不到。

关于准入的故事还有很多。福田汽车,中国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商。可就是这样一家企业,想做轿车却很难。早在10年前,福田轿车项目就已立项,并且做了层层铺垫。产品方面,先推出带有商用功能的乘用车“试水”;基础设施方面,在山东潍坊规划了乘用车100万辆、发动机130万台的产能。可至今福田轿车仍未露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轿车资质尚未“尘埃落定”。

让中国汽车人震动的是,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贴着“外行”标签的特斯拉却成功了。这是一家诞生于硅谷的科技公司,原本并不懂造车,但却进入电动汽车行业并实现了盈利。

“中国难出特斯拉,原因之一是准入门槛较高”,李万里说,我国对汽车产品实行公告管理制度,即只有进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企业和产品,才准许生产和销售;而美国采用自我认证,即汽车制造商按照法规要求进行自我检查和验证,只要企业认为达标就可以生产销售。

在美国的自我认证方式下,谁都可以进入汽车业,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产品进行抽查,以保证车辆性能符合法规要求。这种管理方式看起来宽松,实际上是宽进严出,汽车企业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一旦弄虚作假,就会被罚得倾家荡产。

我国的公告管理制度是由政府对汽车生产实行资质管理,即对整车企业的设立及汽车项目立项进行严格审批,对整车产品进行强制检验和认证。这种公告管理制度与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已不相适应。从历史角度考量,公告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汽车生产企业目录和产品目录》管理的变身,两者在管理思路上几乎一致,当然也曾为汽车产业从小到大起过重要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汽车行业竞争机制已逐渐完善,不打开汽车企业的“手铐脚镣”,就难以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发展动力。

管理部门过多

管理汽车的国家级部门多达12个,企业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多龙治水,已成为汽车行业的顽疾。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仅管理汽车的国家级部门就多达12个。

在投资领域,汽车产业长期规划、产业政策、投资项目审批等职能主要由国家发改委行使;在生产领域,各类车型产品的目录、油耗标准等主要由工信部管理;在经营领域,有关汽车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由各级国资委行使;在供应链领域,生产企业所需零部件的进出口、流通等由商务部监管;在研发领域,汽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管理职能由科技部行使;至于消费和使用领域,也根据不同环节由财政部、商务部、公安部、交通部、技监部门、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建设和城市规划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监会等分头管理。而且,几乎在每个领域,也并非一家做主,而是相互交叉;国家相关部门管,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要管。

政出多门,让汽车企业付出了高昂的成本。“重复的检测检验项目很多,有时我们也被弄得晕头转向”,不少汽车企业抱怨。以汽车产品认证为例,必须完成的有公告认证、3C认证等,公告认证有49项检测,3C认证有47项检测,这两个归属不同部门管理的认证有44项是重复的,重复率高达90%。

而国际上对汽车行业通行的管理模式,一般是授权给一个或少数几个部门。在美国,汽车行业的大事小情由美国交通运输部和环境保护署分工管理。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是汽车行业的主管部门。

专家呼吁,我国应学习借鉴汽车强国的经验,避免多部门多头管理,将“十二龙治水”简化为“一龙”或“少数几条龙”治水。

简政放权大有可为

政府应抓顶层设计、抓宏观目标、抓政策落地、抓事后监管,其他权力应尽可能取消或下放

给汽车行业松绑,就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管理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认为,为了做强汽车产业,政府必须抓顶层设计、抓宏观目标、抓政策落地、抓事后监管,除此之外的权力应尽可能取消或下放。比如,对于准入,应优先对国内企业放开,取消准入限制。再如,对于项目管理,核准的内容要调整,备案制度要研究取消。李万里建议,现有应核准的内容可“瘦身”成两项,一是新建企业项目,二是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之间跨类生产的产品项目。至于备案制度,他认为诸如现有汽车生产企业扩大产能等情况,都属于企业经营行为,应取消备案。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14日 17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