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毕节试验区系列报道之五

毕节试验区系列报道之五

发布于:2014-05-09 09:14:00 来源:中国网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中国网的“毕节试验区系列报道之五”,希望大家喜欢。

毕节:特色产业助推扶贫攻坚进程

\

人工草场建设情况(产业化扶贫)

贵州省毕节市是1988年6月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为毕节试验区专门下发《关于同意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的函》(国办函〔2013〕35号文),文件指出: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原因影响,毕节试验区农村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等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创新乏力等问题亟待解决。按照2011年国家贫困线2300元的标准,毕节市共有农村贫困人口250.0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21.76%,贫困问题又往往与生态问题、人口问题交织在一起,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产业是最大限度覆盖贫困区域、贫困群体和促进农民最大限度增收、可持续增收的有效载体。因此,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用产业的区域发展推进扶贫开发,用扶贫开发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近年来,毕节按照抓产业就是抓根本,就是抓“牛鼻子”的发展思路,围绕“23578”原则(即每个县选择2至3个优势产业进行重点扶持,确保每个产业覆盖50%的贫困乡镇、70%的贫困村和80%的贫困人口,同步推进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强力推进核桃、草地生态畜牧业、脱毒马铃薯、中药材等扶贫优势产业发展,产业已成为扶贫对象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成为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的有效方式。

\

优质马玲薯生产基地(产业化扶贫)

毕节市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主体培育为导向,扎实推进扶贫优势产业发展。一是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依托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强力推进核桃、草地生态畜牧业、中药材、马铃薯、蔬菜、农产品加工等优势扶贫产业发展,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市核桃产业采取点线面结合、跨区域推进、主干道拓展、立体化攻坚的方式,完成种植136万亩,覆盖全市所有县区90%以上乡镇,培育了9个年育苗百万株以上的核桃育苗基地,打造了毕威、杭瑞、厦蓉高速公路(毕节境内)沿线核桃产业示范带。同时,配套实施核桃林下套种其它矮杆经济作物,大力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现项目农户产业链增收。草地生态畜牧业按照“因地制宜,宜羊则羊,宜牛则牛,宜禽则禽,宜特则特”的发展思路,完成圈舍建设26.9万平方米,人工种草13.2万亩,新增存栏14.8万个羊单位。项目区覆盖了全市6个县区三分之一以上乡镇,帮助约1万户农民就地转产,项目农户年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配套实施种草养畜、林下养禽等项目,实现了助农增收与保护生态双促进。马铃薯在毕节市种植历史悠久,因产量高、品质好,被国家确定为马铃薯种植发展优势区域。当前,全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达500万亩,年产量约750万吨,总产值近120亿元,马铃薯产业人均增收1740元。其中威宁自治县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近180万亩,过去是“贫困符号”的马铃薯,如今已成为占农民收入近四成的“金蛋蛋”。中药材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发展种植面积5万多亩,扶持了一批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建设了一批中药材扶贫产业基地,涌现出大方天麻、赫章半夏等知名品牌,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茶叶产业完成高山生态有机茶种植1.3万亩,创造了清池翠芽、贵茗翠剑、府茗香等省内外知名茶叶品牌。乡村旅游业依托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实施建设项目99个,乡村旅游服务业进一步活跃,农业产业链得到延伸。蔬菜、水果、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有序推进。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就是发展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加大对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快构建起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园区+企业+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模式,积极引导和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全市12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完成总投资27.82亿元,入驻企业118家,其中规划以上企业55家,实现总销售收入16.97亿元,总销售利润6.49亿元,带动农民14.28万人。培育和扶持了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9家,引导企业重点围绕十大优势主导产业链条来布局,开展“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规范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814个,社员总数达到了20.21万人,联结农户38.83万户。同时,积极鼓励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建立了一批以农户家庭为主体的家庭农场。三是大力开拓产业市场。始终瞄准市场需求这一核心因素,坚持以市场抓发展,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首先打造产业品牌。近年来,毕节在保证农业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了赫章核桃、大方天麻、威宁洋芋、织金竹荪等在省内外叫得响、过得硬的扶贫产业名牌产品。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4个,产地认定9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4个。其次是拓展营销渠道。在全省建立起毕节特色农产品营销网络,门市店面覆盖了全省所有市州。依托深圳对口帮扶的信息和市场资源,将在深圳建立毕节农特产品展销暨物流中心,不断扩大产品销售范围。在走传统销售路径的同时,又走网络、现代的销售渠道,切实增加和保障农民收入。

\

文明家园

扶贫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有效助推全市扶贫攻坚进程,2011年至2013年,全市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98.39万人,实现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48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210元增加到5645元,年均增长15.8%,贫困发生率从35.54%下降到21.9%。(记者 龚超 金传乾 通讯员 余金 刘泽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