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2014,能源互联网元年

2014,能源互联网元年

发布于:2014-01-10 11:49: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的“2014,能源互联网元年”,希望大家喜欢。

2013年即使是最迟钝的人也能感受到一个新鲜事物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微信。是的,随着微博的没落,微信的蓬勃,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互联网的无所不能和以微信为首的移动终端的无孔不入:它们要控制空调,进军金融,点击买车,摇一摇吃药。

面对政府开博、企业并网这些号称是与时俱进的狂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充满冷静的看着这一切:比如能源界,电力界,冶金业。只有他们足够冷静。这些绝对是国民经济支柱的大型企业领导者,望着那些整日明星般出现在各大媒体焦点前的年轻一辈的首富和新贵,就像是爱穿ErmenegildoZegna西装的大叔在打量着爱穿运动服的Nike一族。

对这些传统行业来讲,是整个经济环境尚未到此吐故纳新开天辟地的时间转折点,还是表面的平静下酝酿的其实是可与任何新兴行业等量齐观的爆发前等待?

时间是进步最忠实的使者。在12月初的国内不少媒体上,刊登了国家电网刘振亚董事长的署名文章: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到6000字的文章率先提出了比如“能源互联网”等许多超前并且创新的概念。全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2009年由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智能电网SmartGrid概念,结合其在中国的四年发展经验,往上提升到涉及整个社会涉及经济与人文大变革的层面,提出了清晰的新一代能源发展路线图,最终的指向,是一个叫做“能源互联网”的超级概念。

作为在德国从事电网调度与新能源管理的电力从业者,在能源转型的大环境下浸淫多年,对“能源互联网”自然不陌生。可以说在2005年左右欧洲慢慢开始提出智能电网这个概念时,人们只是针对电力网络做出更新换代的设计,而后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出现,对电网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促进了各产业的关注与融合,智能电网这个概念在2009年进入中国的同时在欧美国家内已经被更多更广的概念填充和深化,德国在2010年就开始提出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并开始了六个不同类型的示范项目尝试。

但是全世界都没有人可以想象到这三年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发展对我们的影响,无数互联网公司宣称几亿人同时在线24小时指定推送,这些丝毫不夸大的技术呈现真的对各传统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人们越来越迫切的需要一样事物,能把汽车、家、单位、国家等这些人类存在单元,或者手机、电视、空调、洗衣机这些人类生活必需品等不同维度的事物“一线相联“,去优化去组合去创新,更重要的是产生价值和利益。

为此,除了电,我们别无选择。

电是24小时的商品电是什么?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人,其实都很能准确的回答。因为从来没有人见过电,从物理学上来讲,电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于电其实根本就不是一种物质。

电,是一种能量,它不是一件物品。因此对它的买卖和交换,必须遵循电世界里最基本的一项规律:生产和消耗的电必须永远守恒,无法在电网中保存。

基于这样的特点,人们设计出新的智能电网,发展新能源,并试图通过推出能源互联网这样的概念,把电彻底变成一种经济产物。所谓能源互联网,简单说就是以互联网为媒质把全民各业纳入能源产业圈各端,使得电从物理意义上的一种能量形式,变成一种商品尤其是24小时的商品,去搭建新的金融、物流、生活、交通产业群。

为此,我们需要智能电网。

但智能电网的概念从国外提出至今,一直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美国、日本、欧洲和中国等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和国情理解。但近两年随着通信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前沿的电力科学家们逐渐已经形成共识,所谓智能电网就是指在不断提高电网自动化和设备通信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大比例的可靠接入各种新能源,直至实现对用电需求侧的灵活管理和智能节能的目的。

这三个阶段其实就是智能电网迄今为止的发展路线图:先提高自动化,再由于节能减排的需要引入各种可再生能源,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我们必须改变人类至今的用电习惯和方式。

“需求顺从生产”是智能电网带给人类的最直接的哲学转变,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而无论是石油、天然气、煤这些传统能源的比重转换,还是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等这些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甚至包括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电动汽车、节能环保、分布式能源等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突破,都必然会相交于电这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中心焦点上。

假以时日,也许人们会在平板电脑上手指轻划就能把自家屋顶多余的光伏发电通过微信卖给附近准备给电动汽车停车充电的陌生人,也或许风和日丽休假时就能通过手机在电力交易市场上追涨杀跌获取利润,而这一切,离不开智能电网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再往上推一步去构建我们国家清晰的能源战略,就必然会面临这样一个阶段:先要提高电在整个能源消费的比重,再提高可再生等清洁能源在电生产中的比重,为此所需要的投资和政策就必然会把电塑造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支撑点和中转站,因此必须驱动各种新时代的高科技技术将智能电网作为载体或者媒介,吸引资本注入去帮助人们去建设智慧城市和绿色地球。

这就是能源互联网,而电,将以其24小时不断变换的价格特性贯穿于中。

中国的能源转型就在2014

如果有人问,新的一年,中国如果也要进行能源转型,并且构建更高规模的能源互联网,应该从何做起?

其实任何一个超大型的项目,想要在一个国家实施并真正成功,归根结底不过是这两个词:Understanding理解和Coordination协调。

新能源发电已经超过总发电量25%的德国之所以能取得能源转型的成功并获得世界各国的瞩目,离不开全体德国人的长期支持和对工业生产体系的良好理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能源转型始于人文精神的准备。经过几年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能源转型绝不只是电力工业圈或者能源产业群自己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各个功能单元都能互相配合统一行动。

比如新能源发展中难度最大的海上风电,就需要天气、海洋、勘察、深海施工、军事外交等各个部门的齐心协作,涉及到海底电缆、风机设计、直流输电、抗腐蚀材料等多方面科研技术的综合协调,才能获得一步步的发展。

因此我们如果要制定某项发展战略或支持政策,元始之初务必力求将各个研究机构、运营单位、利益团队邀请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清楚各种问题和困难,力争把最复杂的高层决策换之以必须要获得的全社会的最大理解和支撑。因为时代的发展已经证明,事过境迁,日新月异,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各种观念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比如几十年前人们对可能要占掉电力生产半壁江山的三峡工程几多争执,认为投资大见效慢,可现如今再看不过是沧海一粟群山一峰而已,时代已经往前走了很多步。而此前公众争议最大的特高压项目、新能源并网这些大帽子,在刘振亚董事长提出的“能源互联网”这一超大战略面前不过寥寥数语,将来会证明这些其实都只是其中的小小一环节,所引发的冲击远不能与能源转型大战略相比。

这就说明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技术在更新,概念在更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要更新。人们应当具备从充斥着专业术语与定文套词的文字里读出含义隽永的创新意图的善意和能力。几年前人们也许根本无法想到,代表着传统工业和保守经营模式的电网公司能在面对大时代机遇时,比那些所谓的新兴数码英雄们率领的互联网企业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们能站得更高看的更远,以无畏的责任感和坚决的包容心去推进能源转型这一走在时代前列的跨界战略,同时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团结凝聚。

所以在辞旧迎新的2013年岁末,我们必须要给国家电网公司一些掌声,鼓励他们有勇气去提出一个新概念,去推动一个大聚合的转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常擅长的经济发展策略之一,就是不断推出一些看上去很美的新概念,去引领、影响、甚至逼迫发展中国家始终保持跟随的队形,以保证自己始终位于高高在上的产业圈上游发号施令。

比如近两年非常热火的云计算,大数据,也包括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柔性输电等等,了解西方大型跨国公司运作的人就知道,并非说这些概念一定是挂羊头卖狗肉,但由此而引发的文化输出和经济压迫则是必然。不能率先提出影响深远且布局合理的新概念的国家或公司,势必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从智能电网到超强电网,国家电网公司的决策层显然意识到这一趋势,展现出“能源互联网”这一概念对近期涌现的各种新生代技术进行整合,同时非常明确的指出要在特高压、配电网、需求侧管理、电力交易市场这四个关键环节寻求突破,全面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网概念并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挑战。

事实上,国家电网公司以年超3000亿美元的营业额雄踞世界500强第七能源行业之首,拥有过百万员工其中不乏数万高端技术人才,雄踞电力、自动化、水建、通信等多种行业领域,如果他们要发力打通能源类传统行业与新兴互联网行业之间的沟壑,相信不会有人怀疑他们的实力。

所以只要方向明确且坚定,历史一定会证明,2014年,就是中国的能源互联网元年。廖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