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李光耀:闪耀在重点工程的科技新星

李光耀:闪耀在重点工程的科技新星

发布于:2013-12-31 16:34:00 来源:国际商报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国际商报的“李光耀:闪耀在重点工程的科技新星”,希望大家喜欢。

坚持科学施工,使全国最大的地铁站、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通州新华大街站成为“明星工程”。图为李光耀接受首都媒体采访。

参加工作12年,他屡建奇功:深圳地铁建设中完成的双洞重叠隧道和单洞双层隧道均为地铁施工世界首创;兰新铁路吐后段防风提速改造工程建设中,3个半月完成一座658米弱岩隧道,书写着弱岩隧道施工“短、平、快”的经典战例;北京地铁十号线苏州街站建设中,“全逆法”作业等丰富了地铁施工技术手段;广深港客专狮子洋隧道建设中,大兴科技创新之举成就了我国铁路首条越洋盾构隧道“惊艳亮相”;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13标施工,把全国最大的地铁站建成“明星工程”。

李光耀,一位年仅34岁的高级工程师,一位立志于科技兴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把自己的追求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施工技术难关,在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中留下了一串闪光足迹。

2001年7月,同济大学毕业的李光耀来到了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二公司,他参加的第一个项目是深圳地铁4标段工程。4标段老街至大剧院区间是全线“重中之重”,不仅隧道要从383.95米高的地王大厦、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发展银行等8座高层建筑物底下穿越,而且双洞重叠隧道和单洞双层隧道均为地铁施工世界首创,风险之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工区技术主管陈志高的悉心指导下,善于思考、勇于挑战的李光耀工作半年后便“初露锋芒”:双洞重叠隧道施工中,上下行线隧道像“拧麻花”似的从平行到重叠再到平行,员工每天在偏压、浅埋等危险中施工。李光耀和科技攻关小组的同事积极寻找安全快速的施工方法,随着“预留核心土多点环挖法”“隔板强撑正、反五台阶法”“导洞法”等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双层重叠隧道、单洞双层隧道施工难题被逐一化解;隧道穿过笔架山污水渠更是让深圳市民及业主把心提到嗓子眼。上面流水滔滔,隧道从距河床1.6米的沙砾层下通过,一旦出现塌方、渠水灌入隧道,后果不堪设想。李光耀和技术组工作人员把大面积地表预注浆与洞内局部超强预注浆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科技的力量让“豆腐渣”变成了“硬石头”,确保了隧道的顺利向前延伸。“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先进单位”、“工程质量年先进单位”、铁道工程建设协会 “火车头”优质工程一等奖,深圳地铁4标段施工圆满完成,李光耀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开拓号盾构机,不仅圆满完成了狮子洋隧道的施工任务,同时也开启二公司盾构施工美好的明天。

兰新铁路吐后段防风提速改造工程施工,二公司管区包括658米的三个泉隧道、4.3公里的高填方路基和一堵挡风墙,工程虽小但意义不凡:第一,在风沙肆虐的新疆大河沿附近“三十里风区”冬季施工,不仅能锻炼队伍,而且能积累丰富的施工经验;第二,这是企业第一次在新疆承担铁路建设任务,影响重大。李光耀被任命为三个泉隧道技术主管,针对工期紧——只有半年施工时间、地质差——全隧均为风化严重的Ⅴ级围岩等情况,他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施工之初打风枪常被“卡钻”,大大减缓了工程进度,在对地质条件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他果断提出采用煤岩电钻、风动煤岩钻取代原设备成孔,一举解决了炮眼成孔率低的难题;他还通过合理组织各道工序衔接,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使每一个作业循环由十几小时缩短为6小时。三个泉隧道最终仅用了105天提前贯通,李光耀不仅成就了公司隧道施工的一段“短、平、快”佳话,而且为圆满完成标段工程及后来企业不断开拓新疆市场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北京地铁十号线苏州街站施工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李光耀被任命为工程部长、全面协助总工负责项目技术管理工作。苏州街站采用暗挖法施工,这在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是第一次。施工中,针对工程实际,李光耀多次进行技术创新和方案优化。如采用“六导洞挖孔桩”代替“四导洞钻孔桩”,将“单、双层结构先后施工”变更为“单、双层结构平行施工”,由原设计的“一次扣拱”变为“分步扣拱”,由原设计的“整体逆作、局部顺作”变更为“全逆法”施工以及采用降水井、洞内导流等综合措施成功降低了上层滞水给施工安全带来的风险。他还采用“自制混凝土管”保证了在狭小空间施工特殊形状天梁的质量及安全等,既为工程提前顺利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又极大地丰富了地铁施工技术手段。李光耀领导参与的北京地铁苏州街站砂卵石地层超前支护QC小组,获得“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和“铁道部优秀QC小组”称号,为企业开拓北京市场赢得了良好信誉。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双洞重叠隧道施工,为地铁施工世界首创。

2006年初广深港铁路客专动工兴建,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承担了“中国铁路世纪隧道”——狮子洋隧道进口段施工任务。狮子洋隧道是我国铁路首条越洋盾构隧道,存在盾构机超浅埋始发、施工中带压换刀、穿越小虎沥水道等诸多世界性技术难题和不可预测的重大风险。施工中,作为项目总工的李光耀大兴科技创新之举,把现场变成了“科研基地”,在这里有原铁道部科研立项“狮子洋复合地层盾构掘进姿态控制与对接技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研立项“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技术”、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科研立项“大直径盾构穿越复合地层的位移特性及施工对策”和“狮子洋隧道高性能同步注浆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还有项目根据施工需要自主科研立项“泥水盾构施工实时管理系统与提高盾构掘进效率对策研究”和“超长距离硬岩地层的泥水盾构管路保护技术”等。以这些科研课题深入推进为载体,李光耀在施工现场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先后开发出“五小成果”数十项,为我国首条铁路越洋盾构隧道顺利贯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1年底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二公司中标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13标段施工任务,李光耀挑起了项目经理重任。13标段为一站一区间,其中双层双岛四线的通州新华大街站为全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的地铁站。针对工程任务重、工艺新、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李光耀始终坚持科学施工不松劲。施工初期,车站基坑开挖中发现的古通州东城墙古瓮城遗址,是北京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他一方面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遗址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及时调整作业场地和程序,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遗址发掘与迁移对施工的影响,受到了地方政府和业主的一致好评。基坑开挖下挖5、6米见水,7、8米见沙,给施工带来极大困扰,李光耀创造性地采取了坑内坑外“密集降水法”和边墙“快速锚固封闭法”治水封沙,效果非常明显,不仅确保了施工安全,而且加快了工程进度,一举两得。28根高达14~20米的双“Y”字型铸钢柱大空间结构是国内首次应用于明挖地铁的“高难度”施工动作,李光耀5次召开论证会优化施工方案,并成立科技攻关组专题攻关,先后破解了大型复杂工艺铸钢结构运输难、装吊难、焊接难和成柱精确度控制难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安全、优质地完成了这项“第一次吃螃蟹”任务,得到了国内权威人士的肯定。到今年10月中旬,13标段提前近一年实现了区间盾构施工双线贯通,新华大街站主体工程业已顺利完成,且安全好、质量优、重环保,成为全线建设的标杆。

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了靓丽的青春风采。参加工作以来,李光耀参与或主持的科研项目中,两项获得中国铁建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得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科技创新二等奖,开发的工法有13项获得省部级工法、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有多篇技术论文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他本人被集团公司荣记“一等功”、获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优秀项目总工、优秀共产党员和北京市轨道交通“优秀项目经理”等称号,成为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科技新星。(来源:国际商报 通讯员周广宽 王兆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