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古人在芒种节气做什么(今日芒种,先秦时代如何观测记录二十四节气)

古人在芒种节气做什么(今日芒种,先秦时代如何观测记录二十四节气)

发布于:2024-07-21 11:16:07 来源:互联网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误区我们要先认识,然后才可以更好的往下讲古人是如何观测记录的,那就是什么时候有的“二十四节气”。

根据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的推断,“二十四节气”最早源自天皇时的干支历,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天干地支,即阳历。也就是说“天干地支”是我国上古天皇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他发现的。

但是天皇氏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是盘古开天辟地后的第一代天下君主,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607年,在位时长一千八百年,他的资格远比“三皇五帝”都要老上不少。换句话说“天干地支中的二十四节气”根本不可能是他(一个神话的人)发明的。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著作为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那二十四节气是不是就是西汉时期发明,先秦时期根本没有呢?

实际上这个答案也不对,因为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和确定至少是一个横跨数百年,甚至近千年的工程,有人认为至少在夏朝时期就有雏形了,而后逐步完整。不过不管怎么样,总之它第一次完整出现是在汉代,所以关于问题中“先秦时代”到底准不准确,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了。只能从古代人怎么观测二十四节气来说。

首先,我们要明白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干支历”中用来表示季节、气候变化的特定节令。其具体的观测方法就是看“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而我们知道在天文学中,北斗七星的斗柄最早是从正冬偏北,然后向南、西、北等方向完整的旋转一圈,这个时候我们古人将斗柄旋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一岁,即一年。

然后又把这一圈所旋转出来的圈圈平等的划分为十二份,这就是十二个月份。接着就是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老百姓们发现当这斗柄每年指向特定位置的时候,天气都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于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季节、气候变化等因素,又将其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具体的比如“立春”,是斗柄旋转的开始,也是指向正北方的时候,八卦方位为“寅”,学术用词为“太阳黄经315度”。人们就称其为“岁首”,是一年的开始,所以立春才是古代的春节哦。

立春接下去是雨水,是为斗柄向正冬偏北15度,八卦方位为“壬”,学术用词“太阳黄经330度”,降雨开始,为公历2月18日—20日上下。

然后是再转15度,为惊蛰;又转为春分……一直转到“大寒”,也就是太阳黄经300度,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最后又转回立春,一年周而复始。

所以这里我们知道了,古人观察天相使用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这里真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因为不需要想也知道,要把这二十四节气完整表达出来,没有经过几百年的实验论证是根本不可能如此精准完成的,但他们硬是一点点,一点点完成“历法测定”这项不亚于万里长城的壮举,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农民种植庄稼,提供了最好的气候参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