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学霸的科技帝国(为什么说朱元璋是学霸)

学霸的科技帝国(为什么说朱元璋是学霸)

发布于:2024-05-09 19:22:02 来源:互联网

好的,主妇来答!

朱元璋,大明帝国的开拓者,由放牛娃至九五之尊,的确是学霸中的学霸!

一,先看看他登基前的睿智。

朱元璋生于元天历二年(1328年),祖上皆贫苦农民。他自幼聪明睿智,并且胆识过人。有一次,在一起放牛的孩子们实在太饿了,小小的朱元璋指挥大家杀了一头自己放的牛炖着吃了,填饱肚子后,小伙伴们开始害怕了——牛没了,回去肯定少不了一顿毒打!

可朱元璋有办法。他把牛尾巴插进了石头缝里,然后让大伙把骨头埋起来,回去对地主刘大秀谎报说,牛钻进了山洞,被夹在石头缝里出不来了。

靠着他的机智,朱元璋在元末灾荒之年,没有象众多的人一样饿死掉,一次次度过了饥荒。

后来,由发小汤和举荐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凭借他机智的头脑和仗义的性格,很快得到义军首领郭子兴的赏识,并把自己的养女许配给了他。从此他在义军中如鱼得水,郭子兴去世后,他便成了义军的统率。

一天早晨,在野外露营的朱元璋从梦中醒来,用手抹了抹脸上的露水,望着乌央央的部下,顿生豪气。于是,提笔写下:

天作罗帐地作毡,

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足,

惟恐踏破海底天。

自学成才的朱首领,作起诗来浪漫不输屈原李白!

在元末的群雄逐鹿中,他眼光独到,指挥有方,且驭人有术,手下网络了一大批智勇双全的文人武将。在各路群雄,比如张士诚、韩林儿、陈友谅等纷纷称帝称王的情况下,他听从谋士高升的建议,坚持“高筑墙、广纳粮、缓称王”的韬光养晦策略,一步步扎稳了脚跟,并最后脱颖而出,建立了大明王朝。

二,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勤奋有加,在施政策略和利国安民上,无不显示出超人的智慧与见解。

(一)建国伊始,朱元璋便首先制订法律。在他的直接干预下,以刘基为首的众多文臣在一年时间内,就修订出了《大明律》。这部律文是古中国代最完善、最详尽的法律纲领,为大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接着,他大刀阔斧地惩治贪腐,肃清吏治。“空印案”、“蓝玉案”和“胡惟庸案”的严处,在很大程度上震慑了官员的贪腐,使政清治明,百姓安居乐业。

(二),朱元璋出身贫苦,深知稼穑艰难,所以一直以来非常勤奋节俭。

由于他自知识字太少,称帝之后便一直勤奋好学。他经常向儒生们请教书文经义,让他们教授自己古人的治国策略,不厌其烦。几十年下来,他不仅能写手札、军令,还能吟诗作赋。

有一次,他微服游至一寺院,僧人不认识他,便跟在后边问他的身份。朱元璋感觉有趣,挥笔便在寺院的墙上赋诗一首: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尚腥,

山僧不识真面目,

只顾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非常注重节俭,他自己带头,在宫中亲自种菜。宫中所用,不饰金玉,一律为铜饰。他对节俭事无巨细,诸妃嫔皇子无不上行下效,因此,明初的社会风气戒奢崇俭,生产得到了快速的恢复。

(三)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分权,实行内阁辅政,极大地加重了自己肩上的担子,但却创造出了更加科学的阁臣制度。

胡惟庸被诛之后,朱元璋便撤销中书省,不再设立丞相,由六部分工协作,直接向皇帝负责。

从此,他要处理的政务激增,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由于自己需要处理的事务太多,他每天都要在自己的起居处、办公地点,贴上一张张的纸条,上面记录着全国各地的紧要事务,处置一件,便撕下一张。有时,为了把这些纸条上的事情处理完,他与大臣们常常半夜还在探讨。寒冬腊月,他让太监置一暖炉,手冻僵了,便在炉子上烘一下,如此反复,日日不辍。

如此玩命的朱皇帝,即使如今的学霸,也要自叹不如!

小结:朱元璋由一个放牛娃走向至尊宝座,“驱除达虏,恢复中华”,为华夏文明的延续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由文盲到满腹经略,不仅靠自己的天资聪颖,更主要是超乎常人的勤奋。他创立了大明基业,形成了古代最成熟的施政纲领,修订了完善的法律,规划出整个明王朝的政治体制,功垂千秋!

我是主妇,欢迎您的点评、斧正。

图片来自网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